首页 -> 2005年第9期

《秋水》教学摭议

作者:刘德水




  《秋水》是人教社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起初,编者是把《逍遥游》(节选)放在这一单元里,后来,由于一线教师反应强烈,认为把庄子《逍遥游》这样内容艰深的文字放在高一年级的教材里,和学生的阅历与心理认知能力不符,于是把较为浅易的《秋水》前移,把《逍遥游》放到了高二年级的教材。
  教《秋水》已经有几轮了。每次教到这一篇课文,都有一种怪怪的感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什么感觉呢?一言以蔽之——别扭。
  本单元课题是先秦诸子散文,属于文言文教学范畴。按文言文教学,对中学语文教学,从大的方面看,不外两个方面。其一,语言能力教学。通过学习古代典范的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包括词汇的积累、语法的熟悉,此外还有一些知识性的内容如作家作品常识、文化常识等。这是过去文言文教学突出强调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这一点上,课文,确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只是一个例子”,教学的目标,似乎更在课文之外。其二,是课文本身的内容,包括思想、形式两个方面。近些年强调人文性,突出课文的文化内涵,这一方面,在课文的编排上似乎得到了突出体现。
  对第一点,因为课文“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因此,用哪一篇文章作例子,都可以培养阅读能力,选什么也就无关紧要。因此也就不想对其再多说什么。只想说第二点。既然单元课题为“先秦诸子散文”,那么,选择《秋水》作为“例子”,目的不外有二:其一,通过这篇文字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先秦散文中“庄子散文”的特点;其二,了解庄子或《庄子》的思想。对第一点,尽管有人认为选《秋水》不太典型,但见仁见智,也还说得过去。这里要说的是第二点。现在教材中节选的《秋水》,能体现出庄子(或《庄子》)的思想么?
  这些年来,强调研究性、探究性学习,把发现——这一“学习”的乐趣还给学生。我自己教,也看或读到别人教的案例,总感觉,《秋水》这篇课文,越探究,就离庄子越远。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从中总结、吸取了一条普遍的结论——学习也好,做人也好,不能像河伯那样狂妄自大,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此外,还要积极借助外界条件(海若)来认识自己,等等。这些,都不能说不对。但就节选的这则寓言来看,其所讲的道理,就是这些。当然,这些,对于学生来说,也很有情感的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意义;但是,如果把这作为庄子的思想,真有点儿背道而驰了。
  大凡读过《秋水》全文,或者对《庄子》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秋水》的核心思想是万物齐一。这一点是和《齐物论》一致的,也是庄子的一贯主张。《秋水》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河伯与海若的对话,后半部分是一组大家熟知的寓言,和前面所论的内容关系不大。文章的主体是河伯与海若的问答。逐层论述了如何认识事物的相对性。首先,以河伯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这正是课文中节选的部分),说明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然后,又论述了确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无穷性的影响。又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确认的。因此,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最后,提出了反归本真的主张,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
  我们知道,庄子哲学是“出世论”,它不关心社会怎样,更不参与社会的治理。它关心的是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的幸福和存在价值。这一点和儒家、法家都不同,似乎更“唯心”——它的全部内容都在精神层面展开。第一,庄子哲学摒弃社会价值,否定现实世界的世俗价值观,包括大小、高下等一切有区别功用的观念,他都一概否定,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使人从社会功利的精神牢笼里解脱出来。其次,庄子哲学进而否定了人的精神中一切来自社会的东西——意识、观念、价值、情感等等,使人从“社会自我”中超越出来。他否认精神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从而使人在精神上完成对社会的超越,摆脱社会的藩篱。这在《逍遥游》《齐物论》《秋水》等篇章中都是一以贯之的。
  因此,只有把课文《秋水》放到整篇《秋水》甚至整个《庄子》中去解读,才能还原出庄子的思想。否则,只能是断章取义,曲解庄子。庄周先生地下有知,鼻子也要气歪了。以这样一篇断章取义的文字来作为介绍先秦诸子重要之一的道家思想的范例,其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
  当然,对于高一学生来说,理解道家思想,确有困难。可是,我们不能因为困难,就教给学生错误的认识。这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是不允许的。如果仅仅从道德教化的目的出发,完全可以改用另外的材料。如果仅仅想让学生了解一个寓言,也可以不冠于作为先秦诸子散文之一的《庄子》名下。
  由此我想到两点。其一,教材的编写,不可不慎,应该考虑得更周全一些。尤其在以点概面地介绍知识的时候,尤其要保证学生尝到的一脔肉能代表一鼎之味、一镬之调。其二,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多读书,打下深厚的学问功底,在教学中还要深思慎取。否则我们的笔下口中,就真要贻笑大方了。
  就高一年级介绍《庄子》散文这一具体问题来说,我以为,也不是完全不能解决。俯就高一学生的年龄特征,可以降低难度,选取更典型的篇目(或寓言,如“曳尾涂中”)。从内容上,以通俗易懂的短文,作一简单介绍。同时还可以选取一组寓言(如“匠石运斤”“得意忘言”等),着重从形式上介绍《庄子》“寓言十九”且想像奇特、汪洋恣肆的为文特征。这样,就既避免了步入断章取义、曲解古人的歧途,又完成了介绍、传承文化的任务。教学上进退两难的尴尬窘况也可一变而为两全其美了。
  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一中 1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