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中美语文课程标准的初步比较

作者:方 帆




  美国加州旧金山的中国语文教育水平,是全美最高的。旧金山联合校区在制订中国语文课程标准的时候,就已经明确了不把中国语文当“外语”,而是当“第二语言”,也就是跟学生的母语同等地位来要求,因此,在比较中国和美国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时候,用旧金山的课程标准就最接近了。大家可以与中国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要求比较一下。
  旧金山的中国语文课程标准是分年级的,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要求,而且,要求得非常详细。首先,它分成“内容标准”和“操作标准”两部分。“内容标准”比较简单,是对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基本要求。在阅读方面,“内容标准”有三项:
  标准一:学生通过阅读一系列高质量的、多元化以及不同文化的阅读材料来体验阅读的过程,并能提交对所读的内容已经理解的证据。
  标准二:学生使用一系列阅读方法来理解、审阅并延伸多元化阅读材料的意义。
  标准三:学生能根据一系列不同的目的来自信地并独立地阅读。这些目的包括:娱乐,美学的欣赏,寻找资讯,理解内容,分析与评估。
  可是,每一个内容标准下面,都有应用于各年级的,十分详尽的“操作标准”。以标准二为例,什么叫“一系列阅读方法”?在“操作标准”里面就说得很清楚了。让我们看看九年级的其中一个“操作标准”:
  操作标准2.1:学生灵活运用阅读技能,以构建文本的意义
  2.1.1:对阅读内容作戏剧化处理。
  2.1.2:作出、证实或修改对阅读内容的猜测。
  2.1.3:复述,或选择性地撮写,以表现文章的主题。
  2.1.4:把故事与背景知识或者个人经历联系起来。
  2.1.5:独立阅读与本年级或更高年级程度相当的读物,理解文学和引申的意义。
  2.1.6:使用图形分析器(如时间线,立体时间线,情节档案,故事关系图和社会关系图等)来反映与文本的文学互动以及对文本情节中复杂关系的理解。
  2.1.7:在不同类型的小组活动中进行小组阅读(包括但不限于下面的类型:指导下阅读;配对阅读;互换教学以及文学沙龙等)。
  2.1.8: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理解环境、复杂的角色与事件。
  2.1.9:能独立阅读不同的文本。
  2.1.10:能使用关系图来指出小说情节中复杂的元素(例如时间地点,主要的事件,问题,矛盾和解决方式等)和人物性格的发展。
  2.1.11:自如地应用阅读的策略,比如句读方式的判定(断词法),语境提示,重读,自我改正,与他人一起阅读,预测,提问,澄清,以及总结。
  2.1.12:能回答特殊疑问句所提的问题。
  2.1.13:比较两个故事,分析文学元素的异同。
  2.1.14:认识主旨句,能指出中心思想和支持论点的论据。
  2.1.15:认识不同作品形式的结构与功能。
  2.1.16:带着特别的目的(如理解情节、收集资料或解读资料)来阅读。
  2.1.17:作出并改写自己对文本的解读。
  2.1.18:确定并评估作者的立场和文章的主题。
  2.1.19:为故事情节作出另一个结尾并评估这个不同结尾对文章主题的影响。
  2.1.20:澄清字词的意思。
  2.1.21:能指出下列文学机制的使用在文中的意义:修辞(如比喻,拟人,夸张,拈连,类比,对照,对仗,双声叠韵,婉曲,设问,疑问,反问等),意象,平行和讽刺。
  2.1.22:挑战文本(赞成,反对,疑问,争论,推荐等)。
  2.1.23:应用汉语字词和句子结构的知识对文本进行加工(如扩写,缩写,以进一步深化主题)。
  2.1.24:能认识字音、字义、象征、修辞之间如何相互联系,引发对文本的多重解读。
  2.1.25:认识并处理阅读中的歧义问题。
  2.1.26;针对文本意思的外延或更广泛的主题作出反思。
  2.1.27:理解文章的次序,如按时间发展的顺序;逻辑关系的次序;以及重要性的次序。
  2.1.28:认识并能解释重要的成语,常用语,谚语,歇后语。
  对比中美中国语文的课程标准阅读部分(美国的阅读标准只列出了三分之一),我们发现:
  第一,对于高中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要求,两国的标准都非常相似,也就是,基本上都要求学生作广泛的阅读(读不同文体的作品),培养阅读技能(通过什么方法达到有效率地弄懂文本意思的地步)和通过阅读来培养理解、应用和评估文本内涵和外延的能力,并通过掌握其中的文化成分从而培养审美情感。某些标准甚至是完全一致的。(比如中国标准的2和3几乎等同于美国标准的2.1.5和2.1.4)
  第二,两国在通过阅读发展学生的批评性思维和创造性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但是,美国的标准在这方面比较具体。比如,为故事写一个不同的结尾并评估对主题的影响;或者把故事变成戏剧之类,就比“用现代眼光”来评价作品的局限或通过合作学习来“展示读书成果”来得更具体,也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于作品的评价,中国的标准只是泛泛地提出“评价”,但美国的标准不但指出了“挑战文本”(2.1.22),而且更提出了可以采取的做法。
  第三:中国的标准,有一些只是一个概念,具体如何做,或者要不要做,并没有写出来。但是,美国的标准,在“形式训练”方面的要求,说得非常详细。例如,在中国的标准7中,提到“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但是,老师如何知道学生已经会“鉴赏”,能“感受”,会“品味”,能“领悟”了?通过什么测试的方式,能发现得到学生对于这几项要求的掌握程度?在美国的标准里面,这种概念性的东西,基本都以操作性非常强的方式具体要求了出来。比如,什么叫“会鉴赏”?美国的标准就明确提出要求学生掌握文学机制。什么叫“会品味”?美国的标准就明确提出要求学生澄清重要字词或者是熟语(如成语、谚语之类)的意思。
  第四,美国的标准具体要求学生掌握对文本“多重解读”(Multi-interpretation)的原因,但并没有说学生可以对文本进行“多重解读”(并不是“多元解读”!)。
  最后,在美国的中文课程标准里面,光是要让学生达到“掌握阅读的技能,理解文章的内容”这看起来非常普通的一点,在一个年级就订出了28条标准。在这些标准里面,对于在中国学习语文的学生来说,有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中文环境的潜移默化中能渐渐掌握的,不一定要老师教。可是,有一些标准,却是必须通过老师教才能学会的。比如,如何“对阅读内容作戏剧化处理”?如何“指出”“文学机制的使用在文中的意义”?假如学生连要求掌握的文学机制都没有学过,又如何应用?又比如,如何使用语境提示、预测、提问、澄清等方式来帮助理解文本,都不是学生生来就会的,必须通过老师按部就班、一步步地教,才能学会。当然,某些阅读面广、阅读数量大的学生,在理解文本方面,根本就已经是自然掌握了这些阅读的策略。但是,假如学生的阅读面不广,阅读数量不大呢?老师再不教,岂非远远落后同年级的同学一截?
  总的来说,美国的中文课程标准分年级,充分体现了阶段性和连贯性,而且更具操作性。但是,在程度上,因为是“第二语言”的关系,可能不如中国的程度高;另外,对于文化方面,也没有中国的课程标准那么重视。(因为无法让美国的孩子通过学习中国文化培养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按理说,中国的语文教育,因为是民族语教育的关系,有更长的历史,更深厚的知识和文化底蕴,为什么课程标准的操作性竟然没有美国的汉语教育的课程标准强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两个:
  第一,在美国参与制订课程标准的基本是在第一线教学的教师,他们知道一个“拿起来就能应用”的标准的重要性,因此,特别强调操作性和测量方式。每一个标准的订立,都要问这样一个问题:“我怎么知道学生已经学会了这个标准要求的内容?通过什么可以告诉我?”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旧金山的中国语文课程标准,是参考了英语为母语教学的课程标准作出来的。美国的母语教育在经历了“全语言”等曲折以后,终于回归基本。虽然汉语和英语的语言表面结构完全不同,但是,语言学习的内在规律却是一样的。而美国的语言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听、说、读、写能力,是相当成功的,其标志就是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标准和教学方式。这种科学化、系统化、连贯性的语言教学方式,完全避免了让学生自己摸索、“感悟”或者是教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式的教学,带领学生,从最基本的字、词、句的掌握,到欣赏,品味,评估的方式和做法,一步步成为具有坚实文字基础和交流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