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从成语中学习辩证法

作者:周永孝




  近读《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8期上的一篇文章——《辩证思维是高考作文的灵魂》,深有感触。
  美国一位教育家说过,学校教育主要肩负着三大任务,即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交际(友谊)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照此说来,作为学校教育之一部分的语文教育,也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了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人教社2004年第一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就安排了大量的议论文阅读,而其中的第四册写作、口语交际部分的第一单元又专门安排了《做点辩证分析 辩论》的专题,笔者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深切体会到:在辩证思维训练中积累成语,在成语分析理解中运用辩证思维,效果很好。
  对问题进行辩证的分析,通常要运用以下观点:
  第一,发展的观点。即世上万事万物都是在运动、发展、变化之中,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在看待(或论证)一个问题时,如果把它看成是绝对不变的,就不可能揭示出它的内在的客观规律,就必然违背事理。能体现发展观点的常常是这些概念:静止与发展、量变与质变等等。而能体现这些思想的成语很多,如:
  1.静止与发展: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树欲静而风不止 夜长梦多 情随事迁 否极泰来日新月异 见微知著 今非昔比 永垂不朽 沧海桑田 时不我待 星移斗转
  刻舟求剑 循表夜涉 无中生有 一成不变 食古不化 墨守成规 因循守旧 放之四海而皆准
  2.量变与质变:
  防微杜渐 水滴石穿 绳锯木断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集腋成裘 聚沙成塔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计日程功 集思广益 循序渐进
   一蹴而就 一步登天 欲速则不达
  第二,联系的观点。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分析(或论证)一个问题时,就要避免孤立,就要重视到它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能体现联系观点的概念比较多,如:现象与本质、目的与手段、原因与结果、偶然与必然、部分与整体等等,如:
  1.现象与本质
  一叶知秋 表里一致 人不可貌相 名副其实 实至名归
  华而不实 色厉内荏 口蜜腹剑 雷声大,雨点小貌合神离 同床异梦 人面兽心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口惠而实不至 买椟还珠 羊质虎皮 衣冠禽兽 狐假虎威 名不副实
  2.目的与手段
  因材施教 量体裁衣 围魏救赵
  缘木求鱼 南辕北辙 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饮鸩止渴 拔苗助长 杀鸡取卵 扬汤止沸 削足适履画饼充饥 殊途同归 欲盖弥彰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原因与结果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牵一发而动全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风不起浪无事不登三宝殿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空穴来风亡羊补牢入乡随俗水到渠成心广体胖不平则鸣唇亡齿寒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失足成千古恨鸟尽弓藏 过河拆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偶然与必然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物极必反物以类聚 水清无鱼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守株待兔 飞来横祸无巧不成书
  5.部分与整体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九牛一毛瑕不掩瑜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第三,一分为二的观点。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才能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片面化。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既看到正面,也要看到反面。能体现一分为二观点的概念特别多,可以说语言中的反义词都是,如上文中的静止与发展、偶然与必然、现象与本质、部分与整体、正面与反面等等,又如下面的全面与片面、主观与客观、正确与错误、远与近等等,如:
  1.全面与片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井底之蛙瞎子摸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孔之见管窥蠡测夜郎自大
  2.主观与客观
  心想事成
  心有余而力不足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英雄无用武之地 事与愿违 力不从心 闭门造车 志大才疏 蚍蜉撼树 庸人自扰 惊弓之鸟 身不由己 杯弓蛇影 草木皆兵
  3.正确与错误
  明辨是非 大是大非
  矫枉过正 似是而非
  4.远与近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咫尺天涯 远水不救近火 言近旨远
  鞭长莫及
  以上所列成语,大致有两类倾向:前一类是褒义的、良性的或正面的,表现或依循相关辩证规律的;后一类一般是贬义的、相对的、或打破常规的。但是区分并不严格,这主要是因为成语丰富复杂。也正因此,以上各类不过仅举数例来说明。
  另外,我们需要明确,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一分为二的观点三者也是紧密联系的,不可截然分割。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同一成语可能既体现了这种观点,同时又体现了另一种观点。例如“否极泰来”,它首先从“否”和“泰”两方面看问题,体现了一分为二的观点;同时它抓住了“否”与“泰”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转换的关系,体现了联系的观点;另外,它对“否”与“泰”这两方面是动态地而非静止地看待,又体现了发展的观点。所以,我们在分析理解成语时,切不可拘泥狭隘,否则也就违背了辩证法。
  总之,我们的古人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积累了有关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丰富的知识,其中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这些知识部分地保留在成语中,因而成语中就自然体现了这种辩证法,所以我们今天在成语分析理解中运用辩证思维,在辩证思维训练中积累成语,会自然而成,能一举两得。另一方面,正如董阿玉老师的文章《辩证思维是高考作文的灵魂》(《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8期)中所言,尤其是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具有很强的辩证思维特性;那么,学生如果能在这样的作文中,有意识地恰当使用一些蕴含辩证思维的成语,就很容易做到:议论深中肯綮而表达言简意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