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文言文教育摭谈

作者:蔡莱莉




  三
  不过,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效率确乎不尽如人意。历次大纲都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实际上经过了中学六年的学习,高中生阅读浅易文言文依然困难重重(作为学习的终端显示,高考的答卷情况很有说服力。有关数据在此不必列举),甚至许多大学中文专业的学生阅读《左传》《国语》《论语》《孟子》《荀子》一类著作也相当吃力。花了那么多课时,下了那么多功夫,却没能达到预定的目标。一句话:高耗低效。
  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目标定位的偏差是造成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从新课标中有关文言文教学的阐述不难看出,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应侧重于文章本身,包括对文章的理解、体味和记诵等。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确定的文言文教学目标多集中于古汉语知识。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学中普遍“见言不见文”,采用传统的串讲法剖词析句。担心知识教学有遗漏,教师们忙于“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很少有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往往是一篇文章上了几节课,学生记了一大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却不能把文章很好地读出来,更谈不上对文章的体味和鉴赏。
  正如在现代文教学中一味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无益于学生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高,文言文教学中过于强调实词、虚词、句式的意义或用法等古汉语知识的传授也无益于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因为语言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而语感只能在大量的言语实践中才能形成,所以新课标强调言语实践,特别强调朗读和诵读。一般说来,学生的现代汉语语感都有着较好的基础,因为在生活中可以时时接触现代汉语,语感训练的机会可以说无处不在。而文言就不一样了,它是已经从现实生活中消失了的语言,绝大多数学生主要通过语文课去接触它。因而和现代文相比,文言文学习需要更多的阅读以培养文言语感。如果教师在教文言文时,过于侧重所谓文言知识的学习,一味地强调对于字词、语法等知识的死记硬背,学生文言语感的形成就无从谈起,培养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就只能是空中楼阁。
  还有一些老师往往在知识教学之外,再加上现代文中盛行的解剖分析。看起来似乎有“言”有“文”,其实学生得到的只能是一些空洞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既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古汉语的风格、习惯、也不能让学生体验到文言佳篇的文章趣旨、思想感情。
  基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笔者以为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定位应该是目的和工具的统一。也就是说,既要学好文章本身,又要了解有关知识,而重点是前者。因为只有学好一篇篇文言课文,积累了一定的感性材料,形成基本的语感,对文言知识的教学才能有效进行,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