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一字一句总关情
作者:徐国喜
这是一次荆州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竞赛课,学习的课文是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我领着学生一遍遍地朗读着,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好停顿,读出韵脚,从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学生读书的热情非常高,整个课堂可谓书声琅琅,沸沸扬扬,我感觉效果不错。
趁热打铁,我提出更高层次的朗读要求:“同学们,情感朗读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我们应该怎样读出诗歌的情感呢?”短暂的思索后,学生们纷纷举手了。
“要注意重音的朗读。”
“要读出人物的语气。”
“还要读出语调的抑扬。”
说得多好啊,我兴奋地让一个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试读。可几次试读之后,我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朗读时,学生仅仅只是把几处词语做了过分强调,读得呆板,生硬,始终读不出诗歌所蕴含的感情。为什么知道了朗读的方法,却不能达到相应的朗读效果?症结在哪里呢?我想,这里面有一个情感体验的问题,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
我微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们,谁说女子不如男!这首诗歌就为我们讲述了木兰代父从军、征战沙场的故事。请你选取一个情节展开想象,并体会木兰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听到要求后,同学们便投入到了热烈的小组讨论中,随后便有了令人高兴的发言。
生:我仿佛看到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坐在纺车边,不住地叹息,她一脸忧愁,头发被风吹散了也不知道,她就是木兰。可汗为了抵御侵略者,大规模地征兵了,木兰年老体弱的父亲也在名册之中,这怎能叫木兰不忧心忡忡呢?几天的不眠之夜后,木兰终于坚定地决定:披上盔甲,代父从军。
生:一大早,家人就忙碌起来了,又是买马,又是买马鞍、马垫、马鞭。看,一身戎装的木兰是何等的英姿飒爽!依依不舍地告别家人后,木兰踏上了遥遥征战之途。毕竟是女儿身啊!黄河浩浩荡荡的流水声勾起了木兰对家人的无比思念,何时能再听到那温暖女儿内心的爷娘亲切的呼唤呢?离家越远,木兰那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情越是与日俱增!
生:木兰骑着战马冲向敌阵,敌人万箭齐发,可木兰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只想将敌人杀个片甲不留。战斗是慷慨而又悲壮的,可木兰哪像一个弱女子,分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女英雄!
生:胜利的消息传遍了京城,凯旋回朝的木兰也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可汗给木兰记了大功,并拉着木兰的手亲切地说:“爱卿啊,你为国家立了大功啊,联封你为尚书郎,如何?”木兰赶紧跪拜在地,激动地说:“可汗,臣不图任何功名利禄,只求能回家去看看多年未见的亲人。”可汗欣然应允。
生:听到木兰打胜仗回来的消息,全家人乐坏了!姐姐梳妆,弟弟宰羊,父母做饭,只等着木兰踏进家门。十年不见,可父母在浩荡的军队中一眼就认出了女儿!木兰换回了自己一身漂亮的女儿装,同伴们惊讶得瞪大了眼睛:木兰,你竟然是一个女孩!
……
学生们犹如摄影师,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把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过程一一展现了出来。而他们的情感也得到了激发,体会到了木兰内心深处的忧虑、思念、悲壮、喜悦……“同学们,你们能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把这一幅幅画面表现出来吗?”我大声向学生们发出了挑战。“能!”学生们的回答同样响亮。
接下来的朗读似乎水到渠成,学生自读,个别读,师生串读,形成了一个灵动多姿的教学板块,整个课堂充满着读书的快乐!
湖北监利县玉沙中学 433300
课堂感言——
在体验中朗读,这是多么美妙的感觉呀!想象着木兰身披戎装,骑着战马,冒着“箭雨”,冲向敌阵,建立一个又一个功勋,我的心中就充满了作为女子的自豪,又对木兰产生了无限的钦佩。当我把这种感情融入到朗读中,才恍然大悟:哦,应该这样来朗读课文!我很喜欢老师要我们放飞想象,解读诗歌,在想象中,诗歌变成了一幅幅灵动的画面,一个个生动可感的故事,提高了我们对诗歌的感受力,从而也提高了我们的朗读能力。(张扬)
【说课晬语】
朗读,一种训练活动,一种阅读活动,一种文学活动,也是一种情感活动。在真正的朗读活动中,每一次的朗读教学设计都必须表现出教师三个方面的思考:1.朗读的内容与目的;2.朗读的方法与形式;3.朗读中师与生各自不同的活动。正由于有这样的理性思考,加上教师教学手法的灵活运用,成功的朗读教学过程一定不是平面的、直白的,而是立体的、生动活泼的、绕着弯走的。
本课例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师并不是着意地把朗读作为活跃课堂和调动学习热情的手段,而是把朗读与文意的品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体验式的朗读,这就绕了一个弯。而就是这个绕弯子的过程,产生了双重的教学效益——既品得好,又读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