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读出“童趣”来

作者:李海燕




  喜欢读沈复的《童趣》,读着读着,不觉哑然失笑;更喜欢教《童趣》,好像在和学生一起捡拾童年的记忆。
  今天,应该是第三次教《童趣》了,不同的是现在面对的是稚气未脱的七年级的学生。离上课还有几分钟,我梳理了一下思路,考虑到这是他们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所以我把这节课的重点确定为: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尝试疏通文意的方法。
  以“忆童趣”的话题导入,很快地,我就让学生融入了“乐学”的氛围。接着是学生自读,找出生字新词,并查字典解决,然后是教师范读,最后让学生在对照注释疏通文意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这就是这堂课的大致流程。
  我开始范读了,当读到第四自然段时,我看到同学们面带笑容,我感觉他们听懂了文章的大意,朗读完了,他们仿佛还沉浸在童年的欢乐中,互相兴奋地谈论着什么,这时,我头脑里蹦了这样一个念头:接下来的疏通文意应该在朗读中进行,让整节课在朗读中推进,让学生自己读出“童趣”来!
  师:刚才老师朗读时你们为什么要笑啊?
  生:因为这篇课文写得很有趣!
  生:还因为老师读得很有趣!
  师:是的,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够领着听众走进作者的生活,触摸作者的内心。你们觉得文中哪些句子写得特别生动有趣?找出来品一品,读一读,想想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情趣来。
  生:我很喜欢第四自然段的“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一句。因为这一句话通过“捉”“鞭”“驱”这几个动词表达了作者讨厌癞蛤蟆的感情,所以在朗读时,要把这三个动词读重一点,而且要连贯地读,要表现出作者当时的气愤的心情。
  师:你的感觉很好,你能用这种体验来朗读这句话吗?
  (学生试读)
  生:我觉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这句写得很有趣味,在朗读时可以把前面读得稍快,让人感觉到很紧张,而后面读得稍微慢一些,让人如释重负,原来这庞然大物就是只癞蛤蟆。这样,才会有抑扬顿挫的感觉,才不会让人觉得太平淡。
  生:我也认为第四自然段最能表现少儿的童真。比如读“二虫斗草间”时应该读得稍微慢一些,留给听众想象的空间;当癞蛤蟆出现后,气氛变得紧张,朗读的速度也要加快,让我们也不知不觉屏气凝神;最后,赶走了蛤蟆,一切又恢复了平静,语速又慢一些。
  生:我在读“为之怡然称快”和“神游其中,怡然自得”这两句时,是带着微笑来读的,因为它表现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师:同学们说出了朗读时的真实体验,大家都在用一颗童心感受着童趣,既然同学们这么喜欢这篇文章,不妨也来试试,体会朗读的快乐。
  (学生自由朗读)
  师:接下来分小组活动,你们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在组内朗读,然后评选出优胜者在全班竞读。
  生:我朗读的是第二自然段。“夏蚊成雷……为之怡然称快。”
  生:我朗读的是第三自然段。“余尝于土墙凹凸处……怡然自得。”
  生:我朗读的是第四自然段。“一日,见二虫斗草间……驱之别院。”
  师:这三位同学的朗读各有特色,请你们向大家说明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生:我觉得朗读第二自然段时要表现出人物的调皮,以及那种很天真的快乐。
  生:我读第三自然段时,头脑里已经有了一幅“神游山林”图,所以我几乎是闭着眼睛“读”完的,还摇头晃脑,享受畅游的乐趣。
  生:我读第四自然段时,好像自己就是作者,在给别人讲童年的趣事,就想把文中的情景读出来。
  师:你们说得真好,现在请同学们借鉴他们的朗读体味,开始自己的朗读,注意刚才几位同学所说的话,要读出文中的情景。
  同学们朗读着,在朗读中不知不觉地疏通了文意。听着他们稚嫩的童音,看着他们纯真的表情,欣赏他们力求完美的朗读,我再次感受到了“朗读”的魅力。
  湖北松滋市实验中学 434200
  课堂感言——
  老师让我们进入情景,读着读着,我好像在和作者一起玩耍,一起戏“白鹤”,一起游“山林”,一起观“虫斗”,我仿佛走进了童话般的世界,朗读真是一种享受!(曾怡)
  我们在课堂上朗读《童趣》,并不是盲目地读,因为老师给我们提出了比较高的朗读要求。慢慢地,我终于读懂了大意,我仿佛身临其境,当读到“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时,那个作者仿佛就是我,我好像看到了那些“白鹤”在空中飞鸣。(帅佳佳)
  我第一次预习《童趣》时,看到难懂的文字,失去了信心;但当我在老师的引导下一遍遍朗读时,我对它兴趣倍增。通过朗读,我读懂了大意,它那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把我也带回了童年。(高晟奇)
  【说课晬语】
  语文课离不开朗读。当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通过声音流淌出来时,语文课就成了学生体验美的殿堂。
  在本课例中,面对七年级的学生,老师如果一开始就用枯燥乏味的翻译讲析来解读课文,学生无疑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李老师利用朗读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理解在朗读中推进;通过学生个性化的朗读体味,让朗读在理解中升格。整个课例以朗读为主线,分层次推进,读出了感悟,读出了情境,读出了“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