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错位到复位的女性
作者:方位津
《项链》的故事由女主人公丢失项链的前前后后构成,女主人公的性格就在这一失一得中尽显风采,使其成为外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独具特色的女性。玛蒂尔德到底是个怎样的女性?让我们从作品中考察吧。
“世上有这样一些女子,面庞好,丰韵也好,但被造化安排错了,生长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里。她便是其中的一个。她没有陪嫁财产,没有可以指望得到的遗产,没有任何方法可以使一个有钱有地位的男子来结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她只好任人把她嫁给了教育部的一个小职员。”这就是玛蒂尔德的身世。如果她对于这些并不在乎,就像许许多多的平民女子一样,既认命又随遇而安,也就罢了,可偏偏她并不甘心,总是对自己的处境不满。“她没钱打扮,因此很朴素,但是心里非常痛苦,犹如贵族下嫁的情形;”在她看来,“她们的美丽、她们的娇艳、她们的风韵就可以作为她们的出身和门第……她总觉得自己生来是为享受各种讲究豪华生活的,因而无休止地感到痛苦……”玛蒂尔德整日处于对自己命运不济的愤愤不平之中,她对自己所处的境遇耿耿于怀;她心高气盛,具有强烈的不满足感;她心中充满奢望,靠幻想打发着日子。于是,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成了她性格的第一层面。应该承认,对现状不满而渴求改变的意识是一种进步的思想萌芽,展示着求新求变的可贵精神,这种不安分的心态不仅正常而且体现着人类历史必将向前发展的追求。当然关键是她的追求到底是什么。这使我们想到了简爱,她也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而充满反抗,但她追求的是个性的独立和自由,是自立于社会的获得平等尊重的权利,唯独没有对物质利益的占有,或用女色为资本获得改变境况的机遇。简爱立志一切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去实现。而玛蒂尔德显然只是为自己的物质匮乏和地位低下而苦恼着,她渴望被富有的男人追慕;生活能在谈情说爱中度过;渴望能过上养尊处优的富裕生活。这就使她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必然要以外表的虚华财富装扮自己以得到暂时心理满足的选择。简爱显然比玛蒂尔德的人生追求高远得多了。尽管如此,玛蒂尔德作为小资产阶级市民的女儿,渴望过好日子,渴望充当被社交界承认并追慕的角色也并不为过,更不是什么错误。
当我们说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是其性格第一内涵时,不能忘记她的性格中还有其他依然本质的东西,那就是善良、诚实、质朴的本色。这种品行是在她想得到置办服装的一笔钱和丢失项链后流露出来的。当玛蒂尔德对丈夫提到要用400法郎做衣服时,她小心翼翼、吞吞吐吐,唯恐吓着他或给他太大的压力。这反衬出她的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平日里她除了发发牢骚、有些怨气,也并没有什么非分的举动,更没有自甘堕落地利用姿色去做肮脏勾当的想法。当借来的项链丢失后,玛蒂尔德心急火燎,如大祸临头,“连上床睡觉的力气都没有了”,想到的只是如何才能找到项链。当确认再也找不到时,她想的依然是如何按时还上,要守信用,说话算话,不能被同学当作窃贼。“面对这个可怕的灾难,她一直处在又惊又怕的状态中。”尽管丢失项链在她看来如灭顶之灾,生活一下子乱了阵脚,她却从没有过任何不良的念头,如赖着不还,买个假的还上,逃之夭夭或靠堕落还债等等;有的只是内心深处的懊悔和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自责,以及不知如何是好的恐惧。小说中这一部分对玛蒂尔德的描写,使我们朦胧地看到了另一个女性的诞生——当生活突变,不仅向往的日子没有出现,连小康之家的日子都不能保持时,当将面临重大危难而负债累累时,玛蒂尔德选择了承受。她能够勇敢地面对,并无怨天尤人或推卸责任,而是恪守道义,默默地开始承担。这不能不说是玛蒂尔德的美德所在,也正是她性格最终发生根本变化的内在原因。
尤为值得一提,也是我们从来在阅读中被忽略的,是她性格中坚韧、忍耐和吃苦的内涵。
丢失项链客观上导致了玛蒂尔德生活上的贫穷和巨额债务,但主观上却成了玛蒂尔德命运的转机和性格发展的裂变契机,她开始了由追求虚幻中的虚荣到勇敢面对打击而脚踏实地生活的变化过程。小说中写道:“罗瓦赛尔太太尝到了穷人的那种可怕生活。好在她早已一下子英勇地拿定了主意。这笔骇人听闻的债务是必须清偿的。因此,她一定要把它还清。”“她变成了穷苦家庭里的敢作敢当的妇人,又坚强,又粗暴。”“家庭里的笨重活,厨房里的腻人的工作,她都尝到了个中的滋味。”而就在这十年的辛苦劳作中,她学会了吃苦耐劳,勤勉节俭,心态也渐渐变得平和舒展起来。这是个从云里雾里跌落到地面的过程,虽然有过剧烈的落地时的阵痛,但一旦站立起来,挺直腰板,站稳脚跟,就会发现现实中的生活才真正属于自己,也才会自动放弃那些虚幻的梦想,在真实的环境中寻找生活的本来价值和快乐。“还债”成了她生活中的最高目标,她的日子不再是在那虚幻的遐想和对现实的种种不满中度过,而是有了实际的动力。她的物质水平的降低换来了精神生活的充实。显然,丢失项链的挫折给了玛蒂尔德当头一棒,是她真正面对生活的清醒剂,也成了她改变生命轨迹的新起点。丢项链对玛蒂尔德而言,与其说是步入苦难的边缘,毋宁说是走向成熟,重新认识自己的始点。
此外,从婚姻角度考察玛蒂尔德的性格,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婚前婚后的最初阶段,玛蒂尔德可以说根本就不懂得爱情,她不仅看不到丈夫对她的爱,反而总是抱怨自己缺少爱,对丈夫常常挑剔。小说告诉我们,是罗瓦赛尔先生在妻子因丢失项链而束手无措时,立刻马不停蹄地四处寻找;当确认项链难以找回时,是他毫无责怪和怨言地冒险到处签名,借债买了项链如期还上;在漫长的十年中,也是他急妻子所急,想妻子所想,无怨无悔,省吃俭用,深夜抄写书稿挣钱,勇敢地承担起了偿还债务的责任。罗瓦赛尔先生理解妻子的焦虑和恐惧,以最真挚的爱体谅和呵护着妻子。倒是还债十年的同甘共苦,共度难关,使玛蒂尔德真正体会到了爱——来自丈夫的无私的爱。是罗瓦赛尔先生使玛蒂尔德有了坚持下来的勇气和力量,同时也使她真正懂得了爱的含义。
综观玛蒂尔德性格形成过程,也正是她的心理变化过程。可以说,丢失项链作为她命运的转折点,完成了她性格的渐变过程,也是她返璞归真,战胜和超越“原我”的过程。虽然这过程对她有点儿残酷,有点儿不情愿,但她毕竟完成了。莫泊桑在小说的最后写道:“生活够多么古怪!多么变化莫测!只需微不足道的一点小事就能把你断送或者把你拯救出来!”那么,丢失项链这件“小事”,对玛蒂尔德到底是断送还是拯救呢?我们的结论显然是拯救!我们看到她十年后重又见到女友时,完全没有了当初的自悲自怨、自惭形秽和低声下气,有的是自在和从容:“去跟她说话吗?当然要去,既然债务已经还清了,她可以把一切都告诉她,为什么不可以呢?她于是走了过去。”多么达观和坦然,多么平和的心态啊!当陈述完了自己十年的艰辛后,“她脸上显出了微笑,因为她感到了一种足以自豪的、天真的快乐。”这就是最后的玛蒂尔德。她已经抛弃了娇气和任性,远离了虚幻的遐想,而成了为明确生活目标一步步跋涉的奋斗女性。就在漫长的十年还债岁月里,她获得了心灵上的平静和安宁,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心安理得的新体验。十年艰辛挖掘出了玛蒂尔德性格的本真本色,磨炼了她全新的人生态度,这时的玛蒂尔德是一个由外在形象美到内在精神美的女性,一个由错位到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莫泊桑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由虚荣虚幻变得很真诚很可爱的女性形象。
作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项链》在艺术上也是韵味无穷的。
首先他采用了以物写人的手法,将项链作为一条主线,从它与人物的多重关系出发,用它牢牢系住人物的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使读者透过项链对女主人公的形象一目了然。在小说中,项链与玛蒂尔德的关系分为“强烈地被项链吸引”—“戴上项链的风采”—“丢失项链的恐慌”—“赔偿项链的代价”—“得知是假项链的真相”等环节,一环扣一环,从不游移,从不松动,用项链这一物品刻画出了玛蒂尔德动态的变化过程。
其次,莫泊桑巧妙地处理了几组对应的关系,使多种关系在相辅相成、既是真实可信的情理之中,又是突如其来的意料之外,给读者以思考的空间。例如偶然与必然的关系,项链对改变玛蒂尔德生活的作用,就在种种偶然中孕育了必然:因舞会而借项链、戴项链和丢项链是偶然,但实质上正是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和炫耀姿色使她在舞会上忘乎所以,为不使别人发现她的真实身份和丈夫的寒酸相,舞会结束时她仓皇逃离,才忽略了项链而丢失,而这一切都恰恰来自于她性格的必然。在处理虚幻与现实的关系上,小说也自然妥帖,将玛蒂尔德舞会前对物质生活的向往虚写,将项链丢失后她生活的窘况实写,一虚一实恰到好处。小说中真与假的关系也转换得很微妙:玛蒂尔德参加舞会戴的是别人的项链,作为项链的主人她是假的;项链丢了她当作真的陪上,而十年后才得知原来那项链根本就是假的,这其中的真真假假是对普遍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和欺骗的最好讽刺。小说结尾处,作者以隐喻的方式对全篇作了总结:玛蒂尔德最初向往而不得的那些东西,就如同那挂项链,原来每一颗粒都是假的;而她用了十年艰辛换来的这一挂,就像她真真切切领悟到的人生一样,每一颗粒都是真实的,只不过她付出的代价多了一些而已。
当要结束这篇文章时,很想向青年读者们提出几个问题,以引起更活跃的思考与争鸣:你更喜欢舞会前的玛蒂尔德还是十年后的玛蒂尔德?你认为丢失项链对玛蒂尔德是悲剧还是喜剧?你觉得玛蒂尔德与简爱在性格内涵和对待命运的态度上有可比之处吗?在阅读体验中,你更亲近和理解哪一位?玛蒂尔德对你认识生活有启发吗?相信这些思考会使你的阅读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你作为阅读主体的独特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