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琵琶行》赏读三部曲

作者:赵克明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全诗文字平易,情感真挚,奇境迭出,珠玑纷呈,真可谓妙不可言。怎样引导学生品其妙处,悟其妙道呢?我在教学时设计了赏读“三部曲”,即序诗对读、“诗眼”悟读、美点品读。
  序诗对读——
  这是对全诗的整体感知。只要将《琵琶行》的序言和诗文一对照,就会发现二者在内容上大致有对应关系:序中“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与诗的第一节相对应;序中“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与诗的第三节相对应;序中“遂命酒,使快弹数曲”与诗的第二节相对应;序中“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与诗的第四节相对应。序言与诗文对读,根据它们的互解关系,就很容易把握住整首诗的内容:这是一首叙事诗,记叙的是诗人谪居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巧遇从京城流落此地的琵琶女一事;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另一个是诗人自己。与此同时,还能很自然地体会到,全诗是以两条线向前推进的,这两条线有分有合,虽分却合,交融在一起。有了这一阅读基础,便可顺利进入第二步的赏读。
  “诗眼”悟读——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诗眼,是诗歌两条线交融之点;透过它,可以带动全诗的赏读,挖掘诗歌的内涵,悟彻诗歌的意旨。
  诗人为什么说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呢?可引导学生将诗的第三、四两节对照着读: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城长安来到路远地偏的江州;一个是“曲罢曾教善才服”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美名远播的大诗人,都具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犯颜直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一个有“平生不得志”之怨,一个有“取酒独倾”之愁,都怀有满腹“忧愁暗恨”。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一步联系到白居易的生平与处境,大家便会理解,诗人之所以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是因为他在官场上难觅知己,只能在“沦落人”中寻找知音。这两句诗不仅高度概括了琵琶女和诗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且传达出两个境况相似的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同情的深厚情意,表达了对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控诉。悟透了这一“诗眼”,也就把握了全诗的内涵与意旨。
  美点品读——
  《琵琶行》的美点颇多,比如全篇的结构艺术、景物描写、叙述方法,等等,堪称绝唱的是对演奏琵琶的摹写。诗的题目为“琵琶行”,演奏琵琶构成全诗主线,一共写了三次,有明写有暗写,有详写有略写,最精彩的当数第二节摹写演奏《霓裳》和《六幺》。
  先让学生投入感情、发挥想象反复诵读这一节,品味其无穷妙境。然后,再让学生调动语言积累言传其美妙。大家可从不同的视角来评说它的美:其一,美在摹写出了音乐的强弱徐疾之变化。演奏的乐曲有三个乐段:第一乐段,急切,愉悦;第二乐段,由轻松流畅而逐渐缓慢、暂歇;第三乐段,热烈,紧张,而后戛然而止。这种抑扬变化,尽传古代名曲之妙。其二,美在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以声绘声,以形写声。“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这一连串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了音乐不同的音色、音强、音高、旋律、节奏,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既闻其音,又见其形,而且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获得了美感享受。其三,美在使用拟声、双声、叠韵等词模拟琵琶曲声,如“嘈嘈”“切切”“间关”“幽咽”等,不但使人感到乐曲声如在耳畔,而且也增添了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其四,美在描摹名曲演奏前后的铺垫与衬托。在琵琶女演奏之前,先写她的调弦动作,用“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说明她技艺的娴熟,这些铺垫的文字,无疑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演奏结束,写“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侧面衬托了乐曲的撼人心魄,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咀嚼着乐曲演奏描写的妙味,学生便情不自禁地朗读诗文,很轻松地就过了背诵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