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反思,语文教师成长的推进器

作者:方钧鹤




  一、中学语文教师是一个既苦又累的职业。如果用世俗的标准看,中学教师从来就不是一个最让人羡慕的职业。但我可以告诉你们的是,语文教师是能收获快乐的工作,我认为你们中的大部分人只要认真投入其中,就会爱上它的。而当你爱上了它时,你会收获特有的乐趣,你会在快乐中成长。”
  二、可爱的学生唤醒了我的反思意识。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逐渐胜任了高中语文全程教学,听到的表扬多起来了,自我感觉好起来了,觉得语文教学得心应手了,自己能“驾驭”课堂了。有时滔滔不绝讲到铃声已响还意犹未尽。我满足在浅层次的快乐之中。有一年寒假,几个已经毕业的学生来看望我。我让他们谈谈对语文课的真实体会。一位学生说许多课的印象都不深了,但有一节课他至今还记得.我问是哪节课,他说那是一节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主题进行“说话竞赛”的课。其他几位同学也应声附和说记得那节课。我心里“咯噔”一下,因为我马上记起,那节课是因为当天要使用的作文本没有来得及改完用来救场的即兴活动。为了这节课,我还自责过。而那些我自以为得意的长篇大论的“好课”,学生早已经淡忘了。另一个已经进入重点大学学习的学生对我说,进大学后体会最深的是他的语文阅读没有过关。他说他看书的速度太慢了,看一本小说,他要用两个星期。看理论书就更慢了,而大学里要求看的各种参考书很多,使他感到很不适应。然而,他一直是我自以为体现我的语文教学“成就”的学生:思维严密,表达有条理,高考语文获得了高分。还有一个学生说,你老喜欢纠正学生的缺点,能得到你的表扬很难。学生写了错字,你在作文本上改正了就行了,不要在课堂上再纠正,有时明明是我偶尔写错的字,让你强调了几次后,反而老出错了。学生七嘴八舌说着,我强作高兴听着,但心里不是滋味。学生的批评,使我从飘飘然的云层中落到地上,闷闷不乐了好多天,我痛苦地反思着。应该说,这段时间,是我教师生涯的一个转折点。学生们单纯的善意的话语,使我看到了人性的弱点在于很难看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我明白,要想做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发现和改正自己的过失,是十分重要的。要不是学生“童言无忌”的话刺痛了我,我可能还会在低层次的快乐中陶醉。从痛苦的反思中,我逐步认识到,讲得精彩的语文课,未必就是好课。好的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生的情感涌动起来。老师的讲述不仅要精彩,更要精练。这之后,我坚持每天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找出缺憾,写教后笔记,并阶段性地把反思结果梳理出来。通过反思,我尝试让演讲成为每节语文课的常态;尝试让学生用随笔代替小作文,写感兴趣的话题,写真情实感;尝试把社会生活中热点话题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尝试让学生自己确定每节课要讨论的话题;我把“速读”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在同伴的帮助下使之形成体系。至于我为提高学生速读能力而制作的学习软件《速读》被评为江苏省OEH高中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那也是反思的衍生物。
  三、课题研究使我能有系统的反思。
  要使自己的零碎思考能有一个抓手,课题研究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我最早涉及课题研究是在80年代末,针对在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和企盼,我在顾黄初、茅庆茹、黄林庚等老师的指导下,申报了市级教研课题“中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当时的语文课堂教学还大都是传统的“五段式”。我们从单元整体教学入手,分析了哪些内容不需要老师讲解,哪些内容学生只需要理解而不需要记忆,总结出了“整体着眼,大胆取舍;重阅读,重能力,重训练”的做法。这些提法在今天看来太一般了,但在当时,还是体现出了相当的改革力度的,对推动当地的语文教改也起了相当的作用。
  人往往是有惰性的,工作闲适了,会懒得反思;工作忙了又会顾不上反思。有了课题的任务,能迫使你不得不认真思考你的做法是不是符合教育规律,你的行动是不是优化了的教学实践。久而久之,课题的引领能使你的反思由开始的任务化行为逐渐变成自觉的行为。此后的十多年里,我手上的课题始终没有间断过,共主持或参与过近十个国家级、省、市级课题的研究。围绕着如何提升学生能力和品位这个中心,用课题做抓手,引导和促进着自己的思考探索,影响和改善着自己的教学实践。如果说我在语文教学上有了些长进,那么其中很大一部分功劳是来自课题引领下的反思,它对我的成长确实起了许多关键性的作用。
  四、结合自由阅读的反思拓宽我的视野,使反思走向更深的层次。
  记得大概是1999年的一天,在书店里看到一本研究鲁迅的专著《反抗黑暗》,因为作者是校友的原因,于是买来读。读着读着,十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当时我班上有一位学生爱读鲁迅,鲁迅的许多文章他都读过多遍。有一天他对我说他认为鲁迅的内心是阴冷黑暗的,只是他不想以此影响他人罢了,举出了不少例子来说明。于是我感到很吃惊,我觉得他的观点很离谱,于是我也“急用先学”,找了不少例子和不少理论根据,多次和他交谈,通过我的“循循善诱”终于使他认同了我当时持有的关于鲁迅的观点。事后,我曾为我的“耐心并有效”的教学方法自得过。但令我吃惊的是,著名学者汪晖先生《反抗黑暗》中的许多观点与我当年的学生有相近之处。于是我又找来了类似的其他文章阅读、思考。终于发现自己对一直自认为比较了解的鲁迅的认识,其实是浅薄的,教条的。我感到后悔,自己可能已经“认认真真”地扼杀了一位鲁迅研究的人才,更重要的是我可能扼杀了他的求异创新思维的精神。有些观点的正误还在其次,而自由创新思维的精神被扼杀了,可能今后再也不可逆转。于是我想到,自己没有觉察到的“扼杀”又何止一件两件十件八件?曾经有一个伟人说过: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由于人性固有的弱点,或者是当语文教师当久了,有的时候会不自觉地以为自己总是比学生强。即使空有反思的想法,泛泛地谈反思,未必能反思出多少道道来。“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但“学而不思则罔”。于是我把读书作为反思的触媒和支架。除了有计划地看一些和教育教学书籍外,我还随兴致所至地自由阅读些“闲书”。由于是自由阅读,读的时候就不带任何任务心理,或者执著于一点静思,或者让思想的野马自由奔驰。有多少次读着读着,我似乎回到了天真的童年,我快乐;有时读着读着想到了看到了自身的丑陋,我惭愧;有时读着读着想到了生命的价值,我沉思;有时读着读着发现以前的过失,我自警。除了见缝插针外,我还把每周星期天下午自定为自由阅读的休闲时间,读些五花八门的书。我读庄子,读唐诗,读霍金,读爱因斯坦,也读余秋雨、金庸、古龙、李敖。有的书我自认为读懂了,有的书我自认为没有读懂,但不管读没读懂,他们都能给我以思考,给我以触动,有的还能给我以感动。我觉得,自由阅读和反思相结合,增加了生命的宽度和思想的厚度。
  我认为,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管工作多忙,每天都得抽出留给自己读书和反思的时间。反思,是语文教师成长的加速器。依靠它,可以多发现些不足,少留下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