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积极推进中的高中课程改革

作者:王土荣




  2004年秋,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四省区的高一年级师生开始进入新课程实验,如今已行程至半。高中课程改革是一件大事,困难重重。为顺利推进实验,四省区教育厅教研室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创造了宝贵的经验,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广东省高中课改实验的前期探索
  王土荣
  
  普高是敏感学段,在这里进行改革,总是举步维艰。我们深知,这次课改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现在,实验已经过半,我们在积极冷静务实宽容中,进行了十个方面的探索,一是理论准备与问题调研;二是建样本校、课题基地;三是争取政策,营造环境;四是研制《指导意见》;五是课例培训;六是突破综合实践等重难点;七是实验总结推广同行,资源及时共享;八是评价怎样服务课改;九是组建服务共同体;十是完善教材建设。这些探索验证和丰富了《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可行性及实效性。现就精心准备、细化课标和课例培训的实践作一简述,祈求方家指正。
  一、精心准备。准备工作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理论研究和经验借鉴。首先是研究在我国影响很大的“学科中心论”“儿童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结论是要以人的发展作为课改出发点,以语文能力培养作为课改的中心。其次是分析建国以来七次课改的得失,结论是不能过分强调某一点而忽视了其他;学习了上海“二期课改”经验,觉得不能只着眼于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法改革。再次是借鉴美日英等国课程改革的经验,特别是日本课改的经验教训:1947—1953年,照搬美国,强调问题解决、生活单元和课程综合,结果水土不服;1958年—1963年,只强调系统化教学和基础,又没有了创造力;1973年,强调探究和现代化;1982年,强调人性化、综合、问题解决与系统化教学;1994年以后:问题解决与系统教学结合,强调基础学力上的个性化,形成学力标准,课改进入理想的境界。
  这些研究,使我们站上了制高点,认识了普高课改的必然性,能高屋建瓴地思考和从容有序地处理后来的许多棘手问题。
  第二阶段,主要是课标研究、模拟实验与问题研究。首先是研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课标”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的基础要求,不规定怎样达到要求;“大纲”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课标”关注“三维目标”;“课标”的“内容”,突破学科中心;“大纲”强调师教和基础,“课标”强调生学和选择,评价关注人的发展过程。
  其次是研究教材:六套教材都是模块编写、灵活组元;富于弹性和选择性;突出人文、重视能力;增加新课文;都有特色。但都只是文选型,不能形成有序递
  进的内在逻辑体系,不能用半成品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是通过模拟实验广泛听取意见,尽可能多地发现问题。我们收集归纳的语文科问题主要有67个。其中课改引发的39个,如理念与现实的距离,传统与创新,资源开发,三维操作,个性发展,探究效率,模块教学,活动教学,课堂评价,文言探究,配套资料,高考配套,平时测试,成长记录,学分认定,必选修关系等等。
  对3763位教师问卷调查,回收3532份,欢迎课改的1132人,占32%;接受课改的1536人,占43.5%;没必要进行课改的864人,占24.5%(其中反对的224人,占6.3%)。分析中发现,中青年欢迎课改的多,老年人接受的多,认为没必要和反对的多是中年人。
  这些问题,几乎涵盖了语文课改的方方面面。当把它们都研究透后,我们就确定了自己的实验目的、重点和步骤,就把握了课改的主动权。
  二、细化课标。就是将课标内容尽可能细化,并具有更多的操作性。课标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专家们反复鼓励我们根据实际发展课标,我们遂通过细化课标,提高自己驾驭课改的能力。
  其一是将《课程方案》中要求不明确的内容做出明确的规定,如制定学分的认定细则;将《课程标准》虚化而教学中又必须明确的内容具体化,使理论更具操作性,如写作评价的情感、态度、习惯的具体操作,如文言文的虚词、实词及句式,如阅读的能力要点,还有特长怎样评价等。其二是对课程标准中不太科学的内容做出尝试性改动。如选修中的五个系列,1—3的内容类别不太恰当。我们根据课程标准关于文学、文言及其应用的阐释和未来高考命题的操作性研究,将它调整为文学、文言和(应用)表达交流三类。其三是对教学方式中的重点难点做出具有操作性的指导。如语文综合性学习,我们明确要求要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主题,让学生参与活动目标的确定、活动进度的安排、活动评价的设计;要使每个人在活动中都有明确的任务和权利,都要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进行自我调控;每个活动都要提供不同层次的子活动,给空间、给问题、给机遇,让大家自主实践、自主创造。还指导学生围绕活动主题,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学会对不同文献资料的比较研究;有了结论后,相互讨论,小组交流;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结合成果展示和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参与程度、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表现,师生一起做出评价。对研究能力较强的学生,还要求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让其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看法。
  另外,我们根据课标有关课程基础性和发展性的论述,明确:基础课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态度的培养,它的要求和内容是最基本、最基础的,至精至简,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学好的终身受益的基础;研究课的要求和内容侧重于层次性、选择性、研究性、开放性,突出特色,以利发展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方式等多种学习方式。这既继承我国教育重视基础的传统,又发展了现代教育的新特色。
  在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广东省高中课程改革语文学科课程实验指导意见》《2005年广东省普通高中语文学科选修课指导意见》《语文学科学分认定指导意见》,这对全省课改的课改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课例培训。就是让教师在“典型引路,课例研讨”中走进新课程。
  理念化为实践,有一段很艰难的路。这次课改,理念、内容和方法变化大,为使我省一万多高中语文教师顺利走进新课程,我们决定通过具体课例,让教师明白怎样进行新课程的教学。
  第一步,用第一线教师的课例,初步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化。我们选择的课例富有代表性和针对性,它们来自不同层次的学校,质量有上中下,数量以中为主。每个课例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教师对新课程的某一理念或理念的某一方面的把握或忽视,都清楚地呈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及实际效果,展示了师生意见分歧、认识差异及思维碰撞的过程。
  培训时,首先让教师看课,强调边观看边思考边记录,然后将各种意见摆出来交流。当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教师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时,再让上课者有针对性地谈自己当时的思考、设计、评价和反思,现在的思考和改进设想。接着,让教师进行再交流、再评价、再提问。然后,教研员再作尽可能具体而全面的点评。
  第二步,用自己的课例,让教师明白如何把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教学行为。如教师都感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不知怎么教,尤其不知怎样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和落实三维目标。为此,我设计和示教了《曹刿论战》。首先,我像常规上课那样突出朗诵,重视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翻译;其次,引导学生归纳整理重点实词虚词,探求规律;再次,提出有关人物、内容的探究题,探究中学生要反复理解和使用文句,例证观点;最后,将人物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中进行比较,前联后拓,自然升华。这样教,使继承与创新、接受学习与自主探究有机结合,使三维目标得以自然实现。课后,我以感受和体会的形式,释说怎样在具体课例中体现课程、课标要求;怎样用教材和如何选教法。很多教师在培训体会中写道:“这样的课例培训方式,我们觉得既亲切,又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第三步,在对众多课例的比较述评中,让教师进一步认识理论。进入第二轮培训时,我们征集到论文、教案、研究报告663篇,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127盘,各类测试卷113份。我们对这些资源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开发,结集出版了《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培训时,我们引导教师对书中的课例,进行比较和理性的评述,通过评述教师深化了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
  理论研究和经验借鉴,使我们认识了课改的必然;实验模拟和问题调研,使我们意识到了课改的艰辛;细化课标,使我们对课改有了更强的驾驭指导能力;课例培训让教师明白了怎样让理念体现为具体的教学行为。这些前期探索,在后来全省实验全面推进和逐步提高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