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建立新的管理制度,推进高中课改

作者:李泽琪




  作为全国首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区,我区的104所普通高中,8万多名高一、高二学生,2500多名各科教师参加了实验。一年多来,全区各级教育行政、教研部门,高中学校和广大教师积极探索,认真实践,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教育教学秩序稳定,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逐步得到体现,适应新课程的各项管理制度正在建立和完善,实验工作在正常、有序地推进。
  一、强化行政措施,为新课程创造良好实施条件。
  近些年来,我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速度较快,每万人口中普通高中在校生数在全国名列第三,但发展水平较低,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有待提高。为此,自治区教育厅把新课程实验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机遇,摆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给予了高度重视。新课程实施前,《宁夏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由政府办公厅向全区转发,为新课程实验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
  多年来,我区高中学校普遍存在着按成绩将学生划分为“尖子班”“重点班”和普通班,将优质教育资源集中于“尖子班”“重点班”的做法,这不仅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而且与新课程方案的规定和要求不符。为此,从2004年秋季新学年开始,自治区教育厅专门发出通知,不许任何普通高中学校高一年级划分或变相划分“尖子班”“重点班”,这项规定的出台,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得到了社会、家长和学生们的普遍欢迎,为实施新课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新课程实验营造了强大的舆论氛围。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考试和评价改革,尤其是高考和高校招生以及对高中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和监测,成为影响和制约课程改革深化的最大问题。为此,教育厅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宁夏普通高中新课程学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和《宁夏2007年高校招生考试工作指导方案》,以及与新课程相配套的《学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的实施意见》、新的毕业标准和学籍管理规定等。学校教育质量的监测,主要包括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校的教学质量的评价与监测,其中,对学校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建立学校学生学业水平相对进步率的评价制度,即对每个高中学校学生的入学成绩和毕业升学成绩的相对变化进行比较,以此衡量学校的教学质量。这改变了以往只以高考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片面做法,有利于调动不同类型学校的办学积极性,促进学校间的公平竞争,力求通过评价改革将落实课程方案、推进新课程实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作为评估高中办学的重要标准,保证新课程实验健康发展。
  二、加强业务指导,研究解决新课程实验中的实际问题。
  在新课程实施前,教育厅组织成立了6个实验工作项目组,针对新课程实验工作所要涉及到的主要方面和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和论证,经过10个多月的努力,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了《宁夏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校工作实施意见》。“实施意见”针对我区实际,涉及学校实验工作的方方面面,全面系统,要求明确具体,可操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同时将“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各项目组的研究报告、学校案例汇编成《宁夏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指南》发至所有高中学校,成为全区高中实施新课程的基本依据和规范。开学前,针对学校课程编排等准备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教育厅组织相关人员巡回各市,召开所有学校校长和教务主任参加的工作会,面对面研究问题,指导工作。
  新课程实施后,为适应课程改革带来的教育实践的深刻变化,研究解决课改中教师教学和学校管理的问题和困难,自治区教育厅结合实施“课堂教学质量工程”,及时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关问题的通知》《必修课课堂教学指导意见》《选修课课堂教学指导意见》等文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对学校平稳进入实验、保证开学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课程改革的健康推进。
  三、以学校为实验主体,充分发挥其自主性。
  学校是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主体。新课程实验是普通高中教育的深刻变革,对高中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挑战。为帮助学校尽快适应新课程,保证实验工作顺利实施,教育厅既制定较为系统的相关方案、意见,开展一系列针对实际的研讨活动,加强对学校实验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同时又充分发挥学校的自主性,倡导根据学校实际实施新课程,在课程安排、学分认定等具体要求上,放权学校,不强求一致搞“一刀切”,鼓励学校自主创新,形成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学校课程方案和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在学校层面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机制,借新课程实验契机,进一步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新课程实验面临的种种困难和问题
  一是社会对新课程的理解、认同与新课程的目标、要求还存在较大反差,尤其是单纯以升学成绩来评价教育、评价学校和教师的观念在社会中根深蒂固,增加了教育部门和高中学校实施新课程的压力,既要进行课改又要保证升学率,如何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度”很困难。
  二是新课程改革力度大,对学校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整个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学校适应起来存在许多困难,要有一个渐变过程。
  三是教师的质量、数量和结构与新课程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课程资源还不能满足新课程实施的需要。个别选修课目前教师还开不了;学校普遍反映受编制的影响,教师数量不够、工作量大;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等新开课程师资不足。除教科书外其他的配套教学资料出版发行滞后,许多学校教室、实验室、设备、设施等与新课程的要求有一定差距,随着选修课的全面推开,这个问题更加明显。
  四是部分管理者和教师对新课程实验的认识有误区,使我区学校间的实验工作进展不平衡。因为认识不到位,有些管理者尤其是校长,把课改与提高教学质量对立起来,不做实质性的改革,对发展中的问题不积极想法解决,而是抱怨和等靠。有些教师从一开始就关注、等待高考考纲的出台,认为没有高考考纲教学就没有方向。
  五是高考方案的负面影响。不制订高考方案,则无法消除学校和师生、家长们的后顾之忧,就会影响和制约新课程实验的顺利实施;而一旦高考方案出台,就会造成有些学校和教师为追求升学率,走上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的单纯应试的老路,最明显的影响是将文理分科提前到高一下学期,而且学生在文理科内的选修课由学校按照高考要求统一安排,使部分选修课成了变相的必修课,这样必然会使新课程实验“变味”,使实验走上歧途。
  六是通用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受师资、场地、社会支持等客观因素和学校不够重视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开设情况不够好。
  七是教学中的问题。首先,各科普遍感到课时紧,按规定课时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其次,教学要求难以把握,到底教到什么程度教师心里没底;再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实施起来比较困难。究其原因:客观上,课程标准对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过于原则、笼统,对教师的教学指导可操作性不强,部分学科教材量大、内容偏难、要求过高,理化实验过多;主观上,受传统应试的影响,教师对新课程的特点和要求有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师生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等理念还没有转化成教师的教学行为。
  八是与新课程相适应、被各界所认同的对学生、教师、学校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以上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研究,有待继续努力,逐步克服和解决。尽管如此,我们对高中新课程实验,还是坚定信心、坚定不移。我们将努力求真务实,循序渐进,扎扎实实,积极而稳妥地推进新课程实验,保证高中教学质量,保证高中教育平稳过渡,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