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凭海临风

作者:董蕴莹




  学习《行道树》前,我设计要让学生主体的阅读经验与生活体验和文章尽量完美地结合起来。于是,我进行了下面的尝试。
  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曾说过:张晓风的文字是“柔婉中带刚劲”。在《行道树》一文中你能找到这句话的影子吗?学生齐声回答“能”,然后就认真地阅读起来。
  生:我挑的句子是“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我觉得这句话用对比的写法写出了行道树的无奈。语言很委婉。
  生:我的句子是:“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这句话很形象地写出了行道树内心的凄凉,让我们看到了它柔弱孤独的站立的样子。
  生:“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这句话写出了行道树自豪的理由,语言很简洁,但又真的让我们看到了行道树骄傲的一面。
  生:“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行道树的可怜,语言很柔,但含义很深。
  生:我最感兴趣的句子是“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太含蓄了!标准的柔中带刚!(众人被他夸张的语调所感染,掌声如潮)
  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可以反映出大家看书很仔细,理解很到位。那么,在读文章,或者听刚才同学们说句子的时候,你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说出来。
  生:为什么说它是痛苦的?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总是一身烟尘。
  生:因为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没有意思。
  生:因为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早已不珍惜清新了。
  师:看到我们同学能相互解决问题,而且是非常出色的互相答疑,老师很高兴。借大家的理解,仿佛此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那一株株痛苦、悲哀、无助的行道树……
  生:老师,我认为这里不仅仅有难过。因为文章最后一段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行道树”,意思就是说,它们有忧愁,它们更有自己的快乐。
  生:我同意这种观点。因为文章的确还想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想法,就是行道树是快乐的。
  师:同学们非常善于发现问题。大家试想,这里有没有更深层的含义?
  生:有。我觉得这行道树不仅是一种站在路边的树,它好像有一种奉献的象征意义。
  师:奉献?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荫。”
  生:“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生:“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应该说,表象的内容,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均能很好地把握。该趁热打铁,让他们进一步理解文本的内涵了。
  师:在同学们的准确理解下,行道树已清晰地站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为它的这种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所感动,此时,在我们身边荡漾的,是一种由行道树所散发出来的浓厚而深挚的情感。
  生:老师,我觉得行道树和它的精神只是社会上若干人的影子。
  师:哦,那又会是什么人的影子呢?
  生:孔繁森放弃大城市的生活,自愿到西藏艰苦的地方工作,就是默默奉献的典型。
  生:还有,在革命战争年代好多人为了新中国的成立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
  生:每天清晨扫街的人,也是那种无私奉献的代表。
  生:我们的妈妈。
  师:哦,原来我们的身边有那么多的人都在无声地奉献着!那么,我们呢?
  生:我觉得自己也应该像这行道树一样,默默地奉献,默默地帮助别人。
  生:我就希望能带给别人快乐!(众人鼓掌)
  生:同学们每天看到我的笑容,能开心一天,就是我的幸福。
  生:我长得不好看,笑,怕把大家吓着。所以,我就希望能为大家多干点活儿。(众人大笑)
  师:听了大家的发言,我忽然感觉到我们的生活真的是阳光无限。因为大家的每一点付出,都能让生活在这个集体中的我们享受到快乐与幸福。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生活、不努力地创造生活呢?
  这节课的感觉真好!轻松而又充实!
  在行走于新课程改革的路途中,自己的教学理念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里有国外优秀教育教学思想的踪迹,也有着我们新课程标准的影子。应该说,教师讲课就好像是让学生看海。一种是教师亲自绘画的,让学生看图想海;另一种是学生在亲身体验后独自描绘的。当然,后者因为其实践性,每一个个体会真切地体验到海的波澜壮阔、浩渺无际。语文老师,就是要让自己有更多的放手的机会,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陶醉于文本与现实的快乐,让学生真正在凭海临风中享受“看海”的快乐!
  辽宁抚顺市第二十五中学 113006
  
  课堂感言——
  在语文课上,我们总是活跃的。我们喜欢上语文课,因为在语文课上我们可以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在课上,我们能产生丰富的联想,学过的东西也常常能想起来,而且老师总能把她的想法和我们的想法连成串儿。(抚顺市第二十五中学七年级一班 马晓雨)
  
  【说课晬语】
  
  据董老师自己介绍,这节课在指导思想上具有建构主义思想的因素。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主要依赖于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与要获取的新信息的交互作用。当原有知识经验没有激活,或经验缺乏时,阅读理解往往是肤浅的,甚至没有发生。但如果因此而过于突出教师的讲解作用,又会让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董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主动调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历感悟和解读文本,并加以必要的引导,正是这促成了学生所说的“能把新旧知识连成串儿”。
  (党育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