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让文章亮点亮起来

作者:王 珏 程洪艳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一篇情辞慷慨的至情文字,文中表达其发愤著书观的一段文字是一个亮点,也是一个含金量极高的教点,在教学中我重锤敲击,针对这个亮点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
  
  一、背诵积累
  
  这段话列举出七位圣贤之人著书事例,气势磅礴,情感炽烈,集中抒发了司马迁内心忍辱负重的愤懑以及矢志不移著信史的心志,而且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将这段话再度写进去了。这是《史记》中精彩名句之一。因此要让学生熟读背诵。
  此外,这段话中司马迁历数的古代几部大著作(其中含《离骚》《说难》和《孤愤》三篇文章)都是名垂千古的经典,因此宜让学生扩展积累其中意义积极的、流传很广的、至今仍被经常引用的那些名句(这些名句也是高考常考的)。我给学生补充了如下名句: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
  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卦》,清华校训源于以上两句)
  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④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
  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上》)
  ⑥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吕览·慎大览》)
  ⑦入于泽而问牧童,入于水而问渔师。(《吕览·疑似》)
  ⑧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鹿鸣》,被评为《诗经》中最美的句子)
  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⑩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伐木》)
  ……
  积累语言精华永远是建设语文高楼大厦的第一要务,只有腹有诗书,才能文气自华。
  
  二、追源探究
  
  学生结合课下注解很容易译出这段话,但注释对这段话中七个事例涉及的人和事的介绍语焉不详,学生难以了解事情的原委,有学生向我提出问题,孙膑为什么被砍去膝盖骨,屈原因何被流放,其流放经历是怎样的……我并未马上回答他们的问题,我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分成小组课后查阅《史记》,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将探讨的结果整理成历史人物故事,课上让各个小组学生有声有色地讲述故事。这次活动既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整合资料和口头表达等多方面能力,又增长了学生的历史知识,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史记》的兴趣。学生在探究中还发现这段话中吕不韦、韩非两例与史实不相符,《吕览》是吕不韦任秦相时召集门客编著的,并非作于迁蜀之后,《说难》《孤愤》两文是韩非在荀子门下学成回国劝说韩王失败后退而著述的,也不是在囚秦之后所著。这是司马迁一气贯注故为破绽以抒其愤。小小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收益多多。
  
  三、仿句练思
  
  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文学观的核心,其合理内核就是世间真正的文字皆是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流露,心中怨愤蓄积已久,势不可遏才著述成文。排比句中述及的历史人物都是在逆境中著书立说的,有许多封建文人在屡遭贬官后创作了流传千古的文学名篇,如范仲淹贬居邓州,受友嘱托方著《岳阳楼记》;柳宗元坐贬永州司马,放浪山水间始作《小石潭记》;欧阳修谪知滁州,醉情山水才写了《醉翁亭记》……许多文人在官场站得很低时,在文场就站得很高,这种现象称之为“贬官文化”。为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我围绕“贬官文化”设计一个镶嵌式仿句练习题:
  请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另举事例续写两个句子。
  杜甫在《天末怀李白》诗中说“文章憎命达”,说的是人经历坎坷往往能写出好文章,如果没有杜甫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苦难历程,就不会有《三吏》《三别》彰显民间疾苦的诗篇,也不会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苍生的喟然长叹。
  课堂上学生凭着自己的文学积累写出了许多精彩句子,如①如果没有苏轼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旷达自嘲,就不会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抒发壮志难酬的名篇,也不会有“一蓑烟雨任平生”随缘自适的吟啸。②如果没有白居易“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宦海失意,就不会有《长恨歌》《琵琶行》抒发身世悲遇的叙事长诗,也不会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英雄失路的悲叹。
  通过仿句练习学生深入理解了“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更工”(赵翼《论诗》)的创作规律。
  
  四、多维思用
  
  从作文素材角度看,司马迁忍辱著书及其发愤著书说中胪列的七个事例是一组优秀的作文材料,课上我让学生思考这些事例在作文中至少可论证哪些观点,师生深入讨论得出如下结论:
  ①上面仿句练习表明,这些事例可论证“文学创作与作家经历”二元关系,阐明“文章憎命达”的文学观。
  ②孔子、韩非、屈原、司马迁等圣贤之人均是在逆境中发愤著书名扬天下的,据此可论证“环境与成才”辩证关系,论证人在逆境中奋发图强终有所成的哲理。生命无不因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而在抗争中显现出生命的厚度和质量,如毛泽东曾说:“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看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
  ③司马迁忍受奇耻大辱苟且偷生是为了“著成信史照尘寰”,据此可论证“生死与人生价值”关系型话题,“死是一个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我与地坛》),人的死要重于泰山,当一个人才能未尽,功名未立,死不过九牛一毛,就应该忍辱发愤建功立业,最大限度实现其人生价值。轻易去死不是大智大勇的表现,如双腿残疾的史铁生笑对人生,用自己心灵之笔撞开一条写作之路。越王勾践忍辱苟活,卧薪尝胆,发愤雪耻,终灭强吴。
  ④司马迁身处逆境而意志弥坚、忍辱含垢而一心著述的事例,可论证“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2004年全国乙卷作文题)的辩证关系,如2004年全国乙卷高考优秀作文《一蓑烟雨任平生》中一段:“身受腐刑的司马迁,一生遭尽世人的白眼,死无面对已逝宗族,他的挫折足可放大内心痛苦郁郁而终,但平静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使其由一介匍匐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史记》永表后世。”
  多角度发散思考研讨,不但培养了学生在作文中活学活用材料的能力,而且强化了学生自觉主动从教材中挖掘积累作文素材的好习惯。
  寻找文章中极富文学内涵的亮点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用这个亮点照耀着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做足文章,不但能举重若轻训练学生各种能力,而且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如积累语言、查阅图书、整理资料和思考运用等习惯。学生一旦形成这样的读书习惯,将受益终生。
  
  吉林永吉实验高中 13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