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病句、逻辑及语言规范化
作者:骆锤炼
类似的奇怪的等式还有:
1.好不容易=好容易
2.差点儿没闹笑话=差点儿闹笑话
3.几乎没摔倒=几乎摔倒了
4.小心别打碎杯子=小心打碎杯子
前者明明是对后者的否定,结果意思却是一样的。
当然这4个例子与“大胜”=“大败”不一样,但却包含了一个相同的道理,即语言现象不能简单地用逻辑分析的方式判断正误。①
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在病句的修改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下面的句子就很有争议:
5.有女孩儿的人家差不多都逃到外地去了,所以人口越来越少,这地方也越来越穷。(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西门豹》)
6.清明前后,××部队派了800多人次参加郊区植树劳动。(1988年高考语文试卷)
7.大爹,你和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这么一点不像。(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有人认为,例5中的“差不多”和“都”是自相矛盾的,百分之七八十或八九十可以说“差不多”,“都”应该是百分之百;例6中的“人次”是复合量词,表示若干人数的总和,应是定指。这里误用为名词“人”了,应删去“多”字。或用约数“800多人”,删去“次”字②;例7是部分和整体矛盾,既是“哪儿都像”,就不能说“有这么一点不像”③。
在我们看来,这几例都不应该看成病句。“都”“差不多”是范围副词,此处表示对范围的强调;复合量词也可表示约数,这里并没有误用的意思;例7则是一个转折复句,自然不能说是部分和整体的矛盾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逻辑分析不重要。事实上,在日常交际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意思能够理解却不合乎逻辑的句子,如:
8.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9.近几年来,王芳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引例选自张振先《常见逻辑病句的类型、辨析及修改》,《语文学刊》,1998.5)
这是大家熟悉的三重否定,其结果也是否定,但我们的认知结构中有一种共同的言语背景,即雷锋精神当然是需要学习的(例8),“王芳”肯定是在不断地搜集整理才能“积累了大量资料”(例9),因此我们几乎能预测出句子的“原意”是什么。由此可见,这种逻辑错误并不一定导致交际的失败,却是我们改病句时必须关注的错误类型。
比较难以判断的是下面的情况。
10.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标志之一。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第五段)
11.储蓄所吸收储蓄额的高低对国家流动资金的增长有重要的作用。
(1997年全国普通高考语文试卷)
(转引自陈奋《谈一例常见病句的正误辨析》,《中学语文教学》,2001.9)
12.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
(沈从文《边城》)
13.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
(沈从文《边城》)
14.极光形体的亮度变化也是很大的,从刚刚能看得见的银河星云般的亮度,一直亮到满月时的月亮亮度。
(《神奇的极光》)
对于例10、11,陈奋指出(2001),过去被称为“一项与两项不能搭配”的所谓“病句”,不全是病句,还要看后面的字词本身是否包含正反两方面的意思。有,是正确的句子;无,才是病句。这里的“有”或“无”,不能作曲意的随意的或牵强附会的解释,而要看字词本身是否包含。例10的“无”不是“显著标志之一”,例11的“低”对国家流动资金的增长没有重要作用,因此他认为这两个都是病句。
我们认为,他的论述很有道理,但对这两个例句的分析却有些狭隘,即他没有注意到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特殊性。虽然“有无”“高低”是否偏义复词尚有疑问④,但按偏义复词去理解显然更符合大家的语感。
例12被指为“很明显主谓搭配不当”,因为这个句子的主语是“生命”,谓语是“觉得”,建议改为“在成熟中的翠翠觉得生命里好像缺少了什么。”或“翠翠在生命的成熟中,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例13“‘之间’一词是多余的”。⑤
例14更被认为问题多多:“很大的”之后逗号失当,宜改为冒号。“极光形体”中“形体”可有可无,宜删去。“一直亮到”中“亮”冗余,宜删去。“满月时的月亮”拖泥带水,不如直接用“满月”或“圆月”。“能”与“看得见”语义重复,“看得见”即“能看见”,“得”用在动词和补语中间表示可能。“得”“能”二者任删其一。综上所述,上句可改为:极光的亮度变化也是很大的:从刚刚看得见的银河星云般的亮度,一直到满月的亮度。⑥
这样的批评颇值得商榷。我们认为,这是批评者以简单的语法、逻辑标准(搭配不当,多余、重复)来衡量丰富复杂的语言现象。胡裕树先生早就指出,语法管的是“通不通”,逻辑管的是“对不对”,修辞管的是“好不好”。⑦语言现象是十分鲜活、生动的,“通不通”“对不对”与“好不好”都不能一概而论,而应该放在实际语言环境中考察评定。
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吕叔湘、朱德熙两位先生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仍然影响极大,高考辨析修改病句的类型,“不说全部,至少十之八九没有超出这本书的范围,很多例句只是略加改变便成了高考试题。这本书全面,经典,实用,是语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不可缺少的案头书之一。”⑧(陈迪中1997b)
“讲话”发表的目的之一,就是“纠正语言文字中的缺点”,指出“哪些格式是正确的,哪些格式是不正确的,某一格式怎样用是好的,怎样用是不好的”。因此“讲话”的目的就是要进行语言规范,它奠定了以书面语为主要对象,以“匡谬正俗”为主要方法的语言规范模式。
但是语言的规范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要从动态的观点出发来看待语言的规范,而不是单纯的“匡谬正俗”。诚如冯志伟先生指出,我们不能把语言规范看成是僵死的、凝固的、静止的系统,把它们作为条条框框到处去套活生生的语言。⑨实际情况是语言的变异不断冲击着现存的规范,使规范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具体分析起来,有的变异是积极因素,有的变异是消极因素,还有的变异纯属语言错误。我们只应肯定积极的变异,而指出消极的变异,对那些语言使用中出现的错误则必须予以纠正。
①对这两种情况的解释,可分别参见吕叔湘《说“胜”和“败”》(《中国语文》1987.1)、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第214)
②陈迪中《修改病句解题指要(上)》,《中学语文教学》1997.2
③朱昌富《什么是“病句”——浅谈中学语文病句教学观念》,《教学与管理》2000.3
④如:互通有无,一试高低。
⑤方文榜《〈边城〉病句例析》,《语文教学通讯》,2003.3
⑥杨益斌《〈神奇的极光〉病句改正例话》,《语文教学通讯》,2003.3
⑦胡裕树《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⑧陈迪中《修改病句解题指要(下)》,《中学语文教学》,1997.3
⑨冯志伟《应用语言学综论》,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第115页
浙江温州师范学院 325027,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