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语文教学工作历史性的演进

作者:佚名




  周学敏、潘凤湘、陆继椿、刘朏朏、魏书生等等优秀的语文教师,是在真正明确了语文课要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这一根本目标后,在探求培养读写能力的方法中,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自然而然地归纳出一些言语技能对学生进行训练,遵循了技能转化为能力的客观规律,走上并开拓了以技能训练为中心的语文教学的康庄大道。
  由选文中心转变为言语技能训练中心,也是汉语文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
  从教育后代识字的专门的语文教学萌发的那一天开始,就存在技能训练的成分。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教后生朗读要字字清楚声音响亮;把着手教握笔、运笔、描红、掌握永字八法、讲究汉字的间架结构;作文读书都要抓文眼,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圈点勾画做书间笔记,用字讲究推敲,进行属对练习,作文要起承转合……这些到今天还是值得继承、训练的技能。近代更是有一批非常有价值的语文基本技能产生、运用、发展着。无须我再举例,大家冷静一想都清楚。历史就是这样,不管你认识不认识,不管你重视不重视,言语技能一直在不断地积淀,即使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大搞题海战术的练习册中也催生出一些读写技能。上世纪60年代的语文教学大纲,就明确规定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人们把它概括为“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八字宪法。请注意是“宪法”啊!以后历次教学大纲基本承袭了1963年大纲的精神,九年义务制大纲更是明确规定了48项语文能力(应更名为技能)训练。还要顺便说一句,世界各国母语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都明确规定了技能训练的项目,无不将语文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不过可惜啊!直到今日,“宪法”最多也只能做选文的附庸!而周学敏、潘凤湘等老师的伟大,就是既承袭着历史发展,又转变了观念,做了仅仅是颠倒位置的文章。但这一颠倒就是伟大的历史突破!
  一些人搞语文课程改革,不但不认识、不认可这一颠倒,还硬要革上世纪60年代以来所有教学大纲、所有教学改革实验的命,连技能训练的附庸地位都想要抹杀掉!以为靠人文性的文学作品就能救语文的命!错,错,错!
  承着上面的话题,再顺便说一点,周、潘两位上世纪60年代的语文教改,和当时两个称霸世界的大国的教改几乎是同步的,与世界教改的潮流是一致的。
  20世纪是两大教育潮流相互矛盾又相互影响的世纪,一是以课堂中心、知识中心、教师中心为标志的资本主义工业化以来的已有三百来年历史的强调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传统教育;一是欧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以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为代表的以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儿童中心为标志的强调儿童自我获取经验的新潮流。历史发展到21世纪,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协会上世纪50年代早已解散、杂志已停刊,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仍是全世界教育的主体。不过两者明显相互影响,双方的优点在融合。这具体表现于前苏联、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教学改革中。
  前苏联上世纪20年代深受杜威影响,学美国儿童中心的做法,也曾强调在做中学、取消课堂教学,经过实践发现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到30年代以凯洛夫教育学为代表恢复课堂教学,强调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但是也开始注意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突现了凯洛夫教育理论的不足,到60年代前苏联兴起了新一轮教学改革。在维果斯基心理学的影响下,赞可夫主持进行了着重发展学生智力的教改实验,巴班斯基进行教学过程最优化实验等等,在系统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中进而注意学生个体智力、能力的最优发展。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前苏联在俄语教学中通过实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以培养写作能力为中心的作文教学体系,下面用图表作一介绍: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前苏联的作文教学早已经是以系统的技能训练为中心了。
  美国在二次世界大战后,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协会解散了,但其影响还深,剪不断理还乱。到1957年前苏联卫星首先上天才醒悟过来,1958年美国政府就决定改革中小学教育。他们重新强调严格的学术标准,加强对学生严格训练的要素主义,特别是布鲁纳“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强调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结构主义兴起。这其实是回头吸取传统课程中的基本观念。
  总之,以前苏联和美国为代表20世纪60年代兴起了新一轮教育研究教学改革的高潮,在两大潮流之间形成了众多的学派。但只要认真关注,就会发现两大潮流有汇成真正的新潮流之势,大体是在坚持传统学科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吸取儿童中心活动课程教学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着重学生发展的长处。而我国以周、潘等教师为代表的60年代的语文教学改革,完全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大势,毫不落后于世界教改的潮流。应该说,他们明确的由讲授选文中心演变为言语技能训练中心,使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母语教育中具有开拓性的划时代的意义。
  我这里还要指出的是,不要把这里的“言语技能训练”等同于为了应考而进行的题海式训练,这两者有根本的不同,后者只是简单重复式的练习,并不是科学有序的训练体系。
  周学敏、潘凤湘们的教学改革代表着语文教学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走的是语文教学科学化之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