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精心设计提问

作者:吴欣歆




  “老师提问=学生默哀三分钟”这个貌似幽默的说法让人感到沉重。虽然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老师已是公认的理想化的“教”与“学”,虽然师生互动有了越来越先进的技术支持,但在学生还没有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之前,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仍然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互动的主要形式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原因何在?
  通过记录课堂设问和描述学生的答问状态,笔者发现教师设问随意性太强是学生“默哀”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设问用词不够明确,学生找不到思考的方向。
  设问用词是要在准确、明确这两个层面用心推敲的。如果设问用词不能让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就难收到理想的答问效果。
  比方说,在介绍作者时,教师常这样设问:
  “你了解作者的什么?”
  “什么”这个词用得泛化,使学生的思维散漫得没有边际,一时不好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来作答。假如在设问后列举一些角度,“请同学谈谈你了解到的作者,如生活、思想、创作……”学生可以选择自己能驾驭的角度去归纳,就不至于无话可说。
  再比方说:
  “家是什么?请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你对家的理解。”
  “这篇散文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散文有什么不同?”
  对前一个问题中的“形象化”,学生也许不能很快定位。什么样的语言是形象化的?教师可以在题干中先举个例子来提示学生的思考方向;后一个问题的用词缺少了必要的限定成分,以前学过很多散文,和哪些比较,从哪一个角度比较,学生理不出头绪,只能选择沉默。
  由于问题的随意性强,指向性和明确性不够理想,教师见到学生迷惑的表情,希望通过重复问题让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一边重复一边修改措词,重复两遍以后问题因为措辞的变化而变化,但学生的思维调整跟不上老师问题的变化,因而更加迷惑。
  例如,讲《胡同文化》的结尾段,教师想借助设问引导学生体会语句中蕴涵的情感,问题是这样提出的:
  “这段文字如果你来写,你会怎么处理?”
  学生显然不太明白老师要他们“处理”什么,眼神茫然,很多人低下头回避老师的目光。教师意识到了设问有问题,为了明确“处理”的内容,把问题修改为“你会在文字和标点上有什么变化?”还没等学生回过神来,问题已经变成了“作者为什么不用感叹号,而用句号?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也许是因为学生的反映速度没有老师预期的快,问题很快又改变了,“这段文字,作者为什么要用一种平淡的感情叙述?”随着问题的变化,学生的思维从对结尾的“再创造”跳到感受标点对语句情感的辅助作用,再转到分析作者感情平淡的原因。问题重复到第三遍,设问意图已经完全改变了,学生的思维跟得上才怪!两三分钟的时间,问题三次“转移”,让学生如何回答?倘若把问题设置为“作者结尾用的是句号,如果用感叹号,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学生的思考方向直奔标点符号传递的语句情感而去,自然更容易得到答案。
  二、设问没有关照学生的知识背景,问在了学生的知识空白点上。
  语文课堂上需要让学生了解的文学、文化常识比较多,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往往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这种知识性提问对学生来说是知道就有答案,一无所知就无法作答,本没有什么玄妙;如果不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一味地借问题“卖关子”,非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反而会招致他们反感。例如,讲《〈呐喊〉自序》之前,教师为介绍文体知识和文学常识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1)什么是序言?
  (2)作者为什么给自己的作品取名“且介亭杂文集”?
  知识性提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归纳、整理旧有知识,刺激他们张开心灵接受新的知识。以上两个问题设在了学生的空白点上,设问目的无法实现。怎么调整才能达到目的?问题(1)可以先作介绍,填补学生的知识空白:序言是写在文章前面的话,有自己写的,有请别人写的,有用其他的文章来代替的。然后再发问:“我们学过的《胡同文化》和今天要学的《〈呐喊〉自序》分别属于哪一类?”或者“按照大家的阅读经验,序言一般会写哪些内容?”这样,学生就可以用学到的文学常识去判断。问题(2)可以从介绍鲁迅当时的生活状况入手,强调鲁迅的住所是租界区的一个亭子间,板书“租界”两字,而后提出问题。学生容易借助字形“猜”出答案,一问一答带给学生的是发现的惊喜。
  三、设问没有抓住学生思维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
  好多老师习惯从“零起点”开始提问,给学生搭台阶、铺道路的想法当然没错,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一步一步分解着来。问题的“前奏”过长,对学生的思考能力来说过于浅易,学生的耐力又不够,等到进入思维力度适当的环节,学生热情消退,后劲明显不足。
  比方说,探究《胡同文化》文章结构特点时,教师设计了三个问题。
  (1)文章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是怎样勾连起来的?
  (2)请在文中找出标志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关系的句子。
  (3)文章的题目是《胡同文化》,直接写胡同文化不就行了吗?还写胡同干什么?
  这三个问题的核心是:“写胡同文化为什么还要写胡同?”问题(1)和(2)是为问题(3)作铺垫,如果直接从第三个问题发问,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力度,也有利于学生自己体会思维过程,根本没有必要一步步地走。
  有位教师在分析《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的情感时设问:“文章开头、结尾的两段是否只是悼词的一般格式?”这个问题的设问目的相当明确,有一定的思维力度,而且问得一步到位,学生找出这两段文字中有许多是“非格式化”的,在比较中找出了很多流露作者感情的语言细节,比如“把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还不到两分钟”这是一般的悼词里没有的,语句里包含着恩格斯的痛惜和遗憾,表现出一位挚友兼战友的深沉哀悼和无比痛苦。这样的设问就能够激起学生的思考热情。
  因此,教师不能沿着自己心中的答案去设计问题,而是应该转换一下角色,想想自己拿到这个问题可能会怎么回答,根据自己答问过程中的“障碍”来调整问法,几番调整后再把问题拿给学生。我们应该在意教学中每一个设问的细节,在意每一个设问的用词,在意学生每一次答问的表现,做到精心设问,让学生由“默哀”走向思考,走向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