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非“素质教育”之惑,是中国教育之惑
作者:徐 晓
作为舆论的中心人物,自认为多年坚持素质教育的刘守琪备感困惑:过去搞素质教育受学生欢迎,怎么现在的学生却反对了?搞素质教育难道有错?教书几十年,怎么越来越不会教书了?(《中国青年报》2005年10月21日)
我也教高三,我也是语文老师,刘老师的困惑也是我的困惑,或者讲是所有老师的困惑。刘老师上课时的“神侃”是否等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一直存在,而且,在目前的情况下,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聋子的耳朵——摆设”,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所以,我以为,因刘老师引发的武汉舆论对素质教育的讨论其实搞错了方向,刘老师的困惑非素质教育之惑,而是中国教育之惑。中国当下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连自己的目的都没有搞清楚,又怎么能怪一线教师呢?
什么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社会对培养人才的总的要求,换言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如果我们把人看成教育的受体,那么教育面对的“人”就是学生。当我们把学生看做是教育的主体的话,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人。而素质教育是达成这一目的的最好手段。
刘老师“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发展等思维”。如刘老师的学生讲到,在十几年前,他就给学生讲“信息高速公路”,“当时我们觉得太遥远,但现在网络无孔不入,觉得刘老师很有前瞻性”。这种以“人”为教育对象的素质教育不可能一下就看见“成果”,有的需要几年,而有的需要几十年。
而应试教育下的教育,只有教育目标,而没有教育目的。什么是教育目标?目标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标准,是一个通过简单的手段就能获取的对象。如读书只是为了分数,学校教育是为了升学率,这就是目标。目的是一种总的方向,一个总的原则。目标是在总原则之下的具体对象。
把教育目的简化成为教育目标就是我们中国当下的基础教育,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我们放弃了总的方向、总的原则、总的目的,而只剩下了局部的、急功近利的、实用的目标。我们如何培养振兴中华、使中华列于世界之强的高素质人才?
就像我们拿到了那么多的体育金牌,我们能说自己是世界体育大国和强国么?也如刘老师担忧的那样,“现在的家长逼迫孩子读书仅为生存,只求分数。功利化使教育降到最低层次,教育信仰的缺失实在令人担忧”。
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培养人,而应试教育与教育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对人来说,应试教育只能是临时手段,素质教育才是最终目的。古今中外教育家都有通过教育来完善人格的说法。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和文学家韩愈有“人非生而知之”,而只能“学而知之”的观点;美国心理学家阿吉利斯也有“不成熟到成熟”的理论。他认为,一个健康的人都是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走完这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以达到完全成熟。从这个观点看,教育的目的还是为了人。
以应试目标教育为方向的教育往往很难把学生看做知识的主人,很容易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一切围绕分数转,一切围绕升学转,一切围绕高考转。中国的中小学生就其学习的刻苦、所付出的代价而言,恐怕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
这种以牺牲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以剥夺他们本应享有的快乐时光为代价所取得的所谓成绩,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人格健全非常不利。不仅如此,这种被动式的强制灌输式的教育压抑了他们的个性,挤压着他们的成长空间,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大为降低。我国至今与诺贝尔奖还相距甚远,这不能不说是压抑个性的目标教育的必然结果。
因此,如果我们不改变以应试教育为教育目标的体制,刘老师及所有的老师的困惑依然存在,这种困惑不是个人所能改变的,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为了我们的孩子的未来,为了国家的富强,我们需要改变应试教育,需要改变整个教育体制。
重庆市江北区读书一村4号5—1 4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