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再塑生命》与《我的老师》比较阅读
作者:唐书杰
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可以安排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引导学生从《再塑生命》中找出《我的老师》里删减的内容,分析比较这些内容在文章中的作用。
通过对比阅读,学生们会很容易发现《我的老师》中删减的内容。比如:《再塑生命》中描写安妮·莎莉文老师来到我家的那一刻,“我默默地站在走廊上”,沐浴在下午的阳光里,手指搓捻着花叶,抚摸着绽开的花朵,不由生出了许多遐想。为此,“我”在回想几个星期的愤怒、苦恼之后,有一段内心独白:
“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唯恐发生意外。在没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
《我的老师》中是没有这段文字的。然而,正因为有这段文字作基础,当我们阅读到“一个陌生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时,才能真正体味到“我”当时那种渴求老师、渴求知识、渴求光明的心情,才能让人感受到,在“我”的心目中,莎莉文老师就是“我”日思夜想的光明的使者。尤其是“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一句,那是对一个失去了视力和听力的孩子心灵历程的多么典型的写照啊!
类似的差别,文章中有许多处,如果老师在教学中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并进一步去分析鉴别,会很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二,找出《我的老师》与《再塑生命》中相同内容的不同表达方式,比较语句使用上的优劣。
大家都知道,将外文译成中文,其实是翻译家的一次再创作。因此,译者不同,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也会有别,因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语言风格。《我的老师》与《再塑生命》中对相同内容的表达差异,应该是这种现象的很好例证。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这些差异,对提高学生恰当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请看两篇文章对“我”感悟“水”这个词语的不同描写:
①突然,我努力去回想一些模糊的事情,一种朦胧的印象……就在灵光一闪的当儿,我领悟了w-a-t-e-r的手势,指的正是那种奇妙的、清凉的、从我手上流过的东西。就是这个字唤醒了我的心灵,并使我的心灵得到了自由,因为这个字是活生生的。
——《我的老师》
②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
——《再塑生命》
在句式和词语的选择上,例②中一个“恍然大悟”便替代了例①“努力去回想一些模糊的事情,一种朦胧的印象……就在灵光一闪的当儿”一串文字,使行文显得更简洁明了,表达也更生动流畅。另外,例①中的“就是这个字唤醒了我的心灵,并使我的心灵得到了自由,因为这个字是活生生的”这句话,在例②中则分成了两句:“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可以说,例②中这两句话在文章中算得上是画龙点睛之笔,它简洁全面而形象逼真地写出了“我”豁然开朗的学习感受,是对“我”学习过程升华的典型写照。正是由这两句话作铺垫,才使“我”在掌握了更多的词语之后,进入了“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的新境界。
由此可见,语言文字使用的不同,表达效果也会不同。两篇文章在语言文字使用上类似的差异比比皆是,更多的内容可让学生去自主分析鉴赏。
第三,在充分理解两篇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比较题目与选材的关系。
由于两篇文章都是节选自海伦·凯勒自传中的部分内容,题目都是编者后加上去的。不同的题目,反映的正是编者不同的立意,也决定了选材上的差异。
《我的老师》一文与魏巍先生的《我的老师》编在同一单元,这一题目的确立,也就决定了该文的选材。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编者在《我的老师》中删除的部分基本上是文章中描写“我”的内容,有关莎莉文小姐的内容几乎没作删减。可以想见,减少了对“我”的描写,就自然加重了“我的老师”的分量,从而使文章整体上更符合题目的要求。与此同时,为增强文章的完整性,编者还特意在课文末尾补充了一段文字:
“我是通过生活本身开始我的学习生涯的。起初,我只是个有可能学习的毛坯,是我的老师开了我的眼界,使我这块毛坯有可能发展进步。她一来到我的身边,就给我带来爱,带来欢乐,给我的生活增添绚丽的色彩。她把一切事物的美展现在我的面前。她总是设法使我生活得充实、美满和有价值。”
不难看出,这段文字是对莎莉文小姐成功教育的一次整体评价,它全方位地说出了莎莉文小姐对“我”一生的影响,“我”对老师的赞美之情也溢于言表。到此,我的老师高大而崇高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再塑生命》一文,原是来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即《再塑生命的人》《亲近大自然》和《了解“爱”的含义》,编者将三篇文章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部分,标题则定为《再塑生命》。从字面上看,“再塑生命”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既有“她塑”,也有“自塑”。“她塑”指的是莎莉文小姐的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开启了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自塑”是指海伦自我奋斗的艰难历程,海伦能成为不平凡的人,固然与老师的教育密不可分,但离开她的主观努力也是不可能的。对于一个“盲、聋、哑”三种缺陷集于一身的人来说,如果不能掌握人类知识和认识大自然,这个生命就是一个空壳。而正是由于莎莉文小姐和海伦的共同努力,才谱写出了人类文明史上最辉煌的生命赞歌。马克·吐温曾经说过:19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编者选用“再塑生命”做标题,当然要全方位地反映出生命的塑造者——莎莉文小姐和海伦的共同生活历程,偏废任何一方都不合适。因此,与《我的老师》不同的立意,也就决定了《再塑生命》对原文没做任何删改的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