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项链》主题的多元解读

作者:王桂霞 张福旺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以其精巧的构思、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让人惊叹不已。尤其当它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对学生人生观及鉴赏能力的影响无疑是十分深远的。
  令人困惑的是,对小说主题的解读,总让我们在教学双边探究活动中遭遇尴尬。这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揣摩莫泊桑写作《项链》的初始动机。然而,多才的莫泊桑他早已离我们而去,直接相关的材料又没有留下,自然他的想法我们已无从得知。
  用逻辑语义学的语言来说,作品的“所指”与“能指”是有所不同的。如果说“所指”是莫泊桑的初衷,我们自是无从探究。然而莫泊桑《项链》的“能指”我们还是可以依据作品本身及相关背景材料做理性的推断。
  一部优秀作品的内涵总是深刻而丰富的,否则它经不起历史的风霜和世人的审视与打量。自然,要想做准确的解读,单一的视角和方法是远远不够的。何况,小说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它展示的是社会的风俗画面,表现的是人生世相的生活百态。要想在解读中避免做出单一片面的结论,我们必须放开眼界、立足作品及作家作品所处的时代环境做多元的努力。莫泊桑的《项链》尤其不能例外,至少以下认识是必不可少的。
  
  一、微讽的笔调是显而易见的
  
  之所以说“微讽”而不是“讽刺”,是因为在小说《项链》中,作者从未对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心理和行为着一字直接的讽刺与批判,我们读出的意味是从玛蒂尔德的地位和她的梦想之间的巨大差距以及她为之付出的巨大代价感受出来的。作者用冷静而简洁的笔墨,让读者清清楚楚地看到,故事的主人公从对命运的埋怨和对未来的梦想中一步步走向一次舞会上短暂的成功与陶醉,继而让她在还来不及回味的时候就猝不及防地接受了命运的惩罚。而最为奇特的是,当她为偿还巨额债务变成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的时候,她还时常想起那次舞会并为之欣喜陶醉,原来那个美丽然而哀怨命运不幸的女人在经历了命运的巨大挫折之后,脸上居然洋溢着天真得意的笑容。真是命运弄人!这与其说命运弄人,倒不如推测为是莫泊桑对玛蒂尔德的虚荣的否定。只不过,莫泊桑对玛蒂尔德的性格、处境与命运的认识虽然非常清楚,却没有直接表达而已。
  
  二、作者深深的同情隐在作品的背后
  
  暂且抛开对玛蒂尔德为追求虚荣而付出沉重代价的肯定与否定不说,我们先一同回到故事的开头。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这里作者连续用了两个“也”字,貌似轻描淡写,却逻辑严密地描述了她这一类小人物共同的处境和必然的选择,自然也就预示了她们大同小异的必然命运。尤其前一个“也”字,无疑为她的行为和心理找到了充分的理由,具体来讲就是说,玛蒂尔德只不过是千万“玛蒂尔德”的一个代表,她个人的追求反映了一个特定时代的共同特征,她的挫折正表现了她那个阶层的人的共同尴尬和无奈。
  此外,作者笔下的玛蒂尔德虽然有太多的幼稚与不切实际,但属于她那个阶层特有的朴素和勇敢却无论如何不能不让我们感动,因为她毕竟能毅然决然地用十年的艰辛劳动弥补因那一个“辉煌的晚会”带给她的灾难。而正是这一惊人的举动,让她以无比顽强的力量成就了小人物的自尊。而唯其这个“自尊的回归”,终于让读者得以透过种种表象发见作者对这一人物的真实态度!
  
  三、莫泊桑貌似玩世不恭的笔法为读者冷静审视人生社会提供了可能
  
  读莫泊桑的《项链》,大家都应该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作家能够做到对故事中的主人公及其命运不贬低不粉饰不评论。仿佛作家冷静而专注地站在作品的背后,让故事中的主人公尽量充分地展示自己的生活状态,从而保证作品的客观真实。也许正是作家这样的客观视角,才得以让我们在《项链》中看到一个立体的玛蒂尔德。
  作家先是写到美丽动人的玛蒂尔德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这引起读者的同情。接着写她觉得自己很不幸,心里引起许多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甚至因为这些梦想的不能实现而伤心、悔恨、失望乃至整天整天地哭泣,这自然多多少少令读者为她的无所事事和不切实际感到羞愧。最后,当她因为一生中一次偶然的舞会丢失了那条昂贵的钻石项链,之后花费十年艰辛才得以偿还竟又被告知那项链是假的,读者又不由自主地为她的命运感到不公,并进而深思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遭遇这样的命运。这样,故事中的是是非非——是性格悲剧还是命运悲剧、作家对主人公是讽刺批判还是同情,就不是一句话所能评说的了。
  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莫泊桑这样写道:“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正是这句发人深思的话,不同的人可以做出不同的回答。在莫泊桑则是巧妙地运用了一个障眼法,再一次将自己隐在作品的背后,引导读者对故事主人公的命运作深入的思考。
  无疑,越是思考我们越对这位作家的深刻与冷静感到惊叹。在这一点上,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将莫泊桑《项链》的结尾和他的老师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的结尾做一下比较,在比较中,我们将发现,莫泊桑的深刻、尤其是他的冷静,比之于福楼拜有过之而无不及。
  
  四、必须达成这样的共识:伟大作家笔下的人物属性既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
  
  应该说,玛蒂尔德的悲剧不排除爱慕虚荣的性格因素,但如果只单纯指责这个人物的性格缺陷,那不仅是对玛蒂尔德的不公,也是对莫泊桑及其《项链》深刻内涵的双重误读。
  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大资产阶级当权,对人民巧取豪夺,政府中贪污风行,社会上道德沦丧,资产阶级骄奢淫逸和唯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在市民社会中同样盛行。从1872年开始,莫泊桑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他对于这一阶段的小职员生活深有感触。他熟悉这一阶层人的生活处境和追求,也写过许多反映他们生活的作品,《项链》就是其中的一篇。正是这部作品,一方面反映了小职员家庭生活的尴尬与无奈,寄托了他对这一类小人物切身的同情与理解,同时不无嘲讽地传达出对盲目和刻意追求虚荣这一社会陋习的强烈否定。
  需要强调的是,这样一部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著作,如同一幅真实的社会风俗画卷,它不仅再现了那一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引发了那一时代的人们重新冷静地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和命运,而且对于后人思考人生,做出价值选择提供了参照。但要能真正接受和珍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正确的解读无疑成了必要的前提。我们必须置身于莫泊桑和《项链》主人公所生活的社会背景,做到对他们的生活与处境有一个深入完整的了解。同时要遵循文学创作和欣赏的规律,采取审慎开放的态度。唯此,多元的解读才能求得比较全面中肯深刻的答案。否则,一切非此即彼的片面解读和轻率臆断的妄加评论都是不适宜的。
  唐山师院玉田分校 06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