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高中语文教材指瑕

作者:陆宗成




  选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教学。但无可否认,某些课文由于作者或译者的粗心,并未尽善尽美,语句上出现了一些令人遗憾的疏漏。这些疏漏相对于课文深刻的思想和高超的艺术而言虽然是微不足道的,但却有悖教材典范性原则。下面笔者不揣浅陋,试将白璧上的几处微瑕指出来,以就教于方家。
  1.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第一册,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语句中带点的“花蕊”当为“花瓣”的误用。作者将“环抱的群山”比作“花蕊”不妥,一是因为本体“环抱的群山”与喻体“花蕊”之间并无相似点,二是因为紧跟在喻体后面的解说“花蕊绽开”不合情理。如将句中的“花蕊”换为“花瓣”,不仅本体“环抱的群山”与喻体“花瓣”之间有相似点,而且紧跟在喻体后面的解说“花瓣绽开”也符合情理。
  2.高义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小羊宜宾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大概是因为这两条胡同的样子有点像羊尾巴、狗尾巴。(第一册,汪曾祺《胡同文化》)
  语段中带点的“羊尾巴”和“狗尾巴”应互换位置。语段的前两句是先说“高义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再说“小羊宜宾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语段的第三句是对“狗尾巴胡同”和“羊尾巴胡同”得名的解说,根据分承照应的原则,当然第三句中应该先说“狗尾巴”,而后说“羊尾巴”了。
  3.那封读者来信中的“乡下佬”便正是为了怕剃光头太冷,才要求剃平头的。(第二册,何满子《剃光头发微》)
  句中带点的“为了”为“因为”的误用。“为了”表示目的,其后跟着的一般是表目的的短语或分句;“因为”表原因,其后跟着的一般是表原因的分句。从以上语境看,“怕剃光头太冷”是“要求剃平头”的原因而不是目的,所以应把“为了”改为“因为”。
  4.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我们只好让步,减低彼得洛夫和叶果洛夫的品行分数,把他们禁闭起来,到后来把他俩开除了事。(第二册,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句中带点的“降服”为“降伏”的误用。“降服”一词在《辞海》及《现代汉语词典》里均释义为“投降屈服”。此义运用于以上语境,其表达的意思就成了“别里科夫屈服了,我们只好作出了让步”。显然译者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别里科夫制伏了‘我们’,使得‘我们’只好作出让步”搞反了。而“降伏”有一个义项为“制伏;使驯服”,如将“降伏”替换“降服”,则句意明白,语句通顺,合乎情理。
  5.他解说因慈悲的观音,愿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所以她一直流着眼泪。(第三册,琦君《泪珠与珍珠》)
  语段中带点的关联词“因”位置有误。这是一个复杂单句,它的宾语由一个复句形式(因慈悲的观音,愿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所以她一直流着眼泪)充当。组成这个复句形式的前后分句的主语都是“观音”,根据“在一个复句中,如果它的前后分句的主语相同,那么前一分句的关联词应在前一分句主语之后,如果它的前后分句的主语不相同,那么前一分句的关联词应在前一分句主语之前”的规定,应将“因”调至“观音”之后,此外,为使句子衔接更紧凑,可将“观音”后面的逗号删掉。
  6.说起“眼枯”,一半也是老年人的生理现象。一向自诩“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外子,现在也得向眼科医生那儿借助于“人造泪”以滋润干燥的眼球。(第三册,琦君《泪珠与珍珠》)
  语段中带点的介词“向”为动词“到”的误用。查《现代汉语词典》可知:向,介词,表示动作的方向:~东看—~先进工作者学习—从胜利走~胜利。从语段来看,“眼科医生那儿”不是介词“向”引出的方向,“向”与“眼科医生那儿”本身也搭配不当,宜将“向”改为“到”,让“眼科医生那儿”成为动词“到”的支配对象。
  7.在这些情形之下,上面所说两种人的注意目标恰好相反:乐观的人所注意的只是顺利的际遇、谈话之中有趣的部分、精制的佳肴、美味的好酒、晴朗的天气等等,同时尽情享乐;悲观的人所想的和所谈的都只是坏的一面,因此他们永远感到怏怏不乐,他们的言论在社交场所大煞风景,个别的还得罪许多人,以致他们到处和人格格不入。(第三册,富兰克林《美腿与丑腿》)
  “佳肴”即“精美的菜肴”,其前再冠以“精制”,就犯了重复修饰的毛病;“好酒”即“使人满意的酒”,其前再冠以“美味”,也犯了重复修饰的毛病。根据语境,宜将“精制的佳肴”改为“精美的菜肴”,将“美味的好酒”改为“美味的酒”。
  8.这样一副大腿仪器并非人人都有,但是只要稍为留心,那种有吹毛求疵恶习之流的一些行迹,大家都能看出来,从而可以决定避免和他们交往。(第三册,富兰克林《美腿与丑腿》)
  “之流”意为“这一类人”,在具体语境中往往具有复指兼总结的作用,其前面一般是具体的人名。如:“揭穿×××之流的阴谋”。而以上例句中处在“之流”之前的不是人名,而是“恶习”,所以不妥。宜将“之流”改为“的人”。
  9.受了这点挫折,心情不挺愉快,一路走来,便觉得头上凉嗖嗖,更加懊恼起来。(第四册,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①句中副词“不”位置有误。按照现代汉语的使用习惯,我们可以说“挺不错”“挺不高兴”,却不能说“不挺错”“不挺高兴”。“不”用于“挺”前,读起来不仅别扭,而且不合规范,所以宜将句中的“不”调至“挺”后。当然,如果将“挺”改为“太”,“不”的位置不动也是可以的。
  ②句中“嗖嗖”为“飕飕”的误用。查《辞海》可知:“嗖”是拟声词,形容东西很快通过空中的声音,如:嗖的飞来一枝箭。其下未另立“嗖嗖”的词条。而“飕”的意思为“像风声或形容寒意,也用来形容行动迅速如风”。其下另立有“飕飕”的词条,其意为“形容寒气、寒意”。可见“嗖嗖”为“飕飕”的误用。
  10.幕启: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第四册,老舍《茶馆》)
  “先后”意为“前后相继”,“相继”意为“一个跟着一个”。这两个词连用,就犯了语意重复的毛病,所以应删其一。
  11.“晚上就辞退她,”萨姆沙先生说,但是这个提议既没有从妻子那儿也没有从女儿那儿得到答复,以为老妈子似乎又扰乱了她们刚获得的宁静。(第五册,卡夫卡《变形记》)
  ①语句中引号内的逗号属问号的误用。按照引号及逗号的用法,引号内句子的末尾既然打的是逗号,那么就表明引号内的句子只是人物所说的半句话,其后应该还有人物所说的半句话,而在以上语句中,萨姆沙先生说了“晚上就辞退她”后,就没有再说什么了,这就表明“晚上就辞退她”应该是一句完整的话,而非半句话。而根据语段中“提议”“答复”等词,可以推断这句话是疑问语气,所以宜将“,”改为“?”。
  ②“既没有从妻子那儿也没有从女儿那儿得到答复”这种想当然的紧缩式的表述也不符合规范,宜改为“既没有从妻子那儿得到答复,也没有从女儿那儿得到答复”。
  12.这个世界安宁而广阔,旷野里盛开着鲜红的和湛蓝的花朵。(第五册,弗吉尼亚·伍尔夫《墙上的斑点》)
  语句中“和”为“或”的误用。“和”表并列关系,语句中用“鲜红的”和“湛蓝的”并列修饰“花朵”不妥,因为既然是“鲜红的”,就不可能再是“湛蓝的”了;既然是“湛蓝的”,就不可能再是“鲜红的”了。宜将表并列关系的“和”换为表选择关系的“或”。
  贵州天柱县第二中学 55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