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学校语文教育:言教为本
作者:桑志军
一、语文教育中“言教”与“身教”的含义
所谓言教,就是教师通过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语言,把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生产劳动经验、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思想观点和行为规范,传授给年轻一代。对语文教师而言,言教就是用形象生动、声情并茂、幽默风趣、个性鲜明的艺术语言,正面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所谓身教,就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率先示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身教通常包含了感化、暗示等活动方式。感化是教师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无言之教,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思想品格和专业素养,以身示范,给学生树立榜样。暗示则是教师通过其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行为给予肯定或否定,通常表现为微笑、点头、眼神、手势等。语文教师的身教则主要表现为,教师在使用语言上给学生做出榜样,以便让学生去模仿,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对传统教育中“身教胜于言教”的再认识
我国古代教育家对“身教”和“言教”的关系有众多的论述,其中以孔子的论述影响最大。孔子很重视教师的“身教”,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十七世纪卓越的唯物论者兼教育思想家王失主,也重视教师“躬身”的作用,他认为“主教有本,躬身为起化之源”(躬身是陶冶学生的根本)。
许多人往往就此得出结论:我国古代教育崇尚“身教”,“身教”胜于“言教”,语文教育也就此类推。其实不然!
首先,孔子等教育家所阐述的是伦理道德教育,伦理道德教育不同于语文教育,两者在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上是截然不同的。我国古代教育的主流是儒家教育,儒家教育的根本是道德教育。《论语·述而》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儒家的教育思想。这“十二字纲领”意思是说,根据在德,皈依在仁,智慧在艺。道是最高的理想境界,德和仁意义相类,是为学的中心。儒家教育的主要内容六艺和六经,主要核心都是礼、乐,其根本是培养品德卓越、治国有道的君子,并通过他们去“化名成俗”,安定天下。而古代的语文教育只是实现其伦理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或者说是一种途径,语文教育没有成为一门学科,是和其他的教化杂揉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学校语文教育,从根本上说当然不是道德教育,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当然也有德育的责任,但不是根本任务。两者在教育内容上有根本区别。
之所以要进行这种对比,是因为不同的教育内容决定了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伦理道德教育,我国古代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宝贵经验,其中包括“身教胜于言教”。因为伦理道德教育更注重一种由内向外、逐步扩展的取向,注重“修”,责在“养”,而不是重在“教”与“学”。《大学》中就有一段非常典型的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明明德”“修其身”“格物”都是指个体的伦理道德修养,而修养根本在于“修身”。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言行,了解到哪些行为受到社会的认可或反对,将这一行为内化,形成自己的道德概念,从而以这一道德化的观念来指导评价自己的言行,完成伦理道德教育。在这其中,教师由于其特定的身份,就成了学生学习的榜样,这也就是“身教”了。内在品格的养成,必须使学习者内心受到真正的触动,靠言教是很难见效的。从现代心理学来说,伦理道德教育应该是属于情感领域的教育,而语文教育则主要属于认知领域的教育(虽然也有情感领域的一面,但如前文所述,其根本任务是认知方面的)。情感领域的教育更需要感悟、体验,而认知领域的教育则需要言语启发,思维训练,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
其次,从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代教育注重身教的另一重要原因。在我国古代,读书人一直是受社会尊重的阶层,而作为读书人阶层的代表,教师的地位一直是受社会尊敬的,不论是在“官师合一”的“学在官府”时期,还是“学在四夷”的“私学”出现,都是如此。教师不但对学生进行言教,更重要的是成了整个社会成员的效仿对象,这是“身教”产生的一个社会现实原因,客观上使得身教比言教更有影响力。而今天的学校语文教育已经远不同于古代的伦理道德教育,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职业特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三、言教是学校语文教育的根本
1.学校语文教育、家庭语文教育及社会语文教育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面对人类社会总体发展的全面性和丰富性与人类个体发展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人们主要通过在生活和劳动中的学习采解决这一矛盾,这就是社会、家庭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方式逐渐显现出局限性,于是就出现解决这一矛盾的专门机构——学校。在学校里,学生学习经过选择和加工的人类文明成果,并且这种学习在专门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这是学校教育作为专门的社会活动被赋予的基本职能和主要特点,而专门人员就是教师。也就是说,在学校里,学生主要学习的是人类的历史经验即现成的知识,以此认识世界,获取能力。这样,学生就可以从一个比较高的起点开始,减少自己的盲目摸索,系统地学习掌握父祖辈多少代人才能获得的认识成果。究其根本原因,是有专门的教师来指导他们完成这一目标。如果由学生自己去观察体验获得,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完成。换句话说,在学校教育中,因为在教师有组织有目标的言教之下,学生才获得了迅速发展。相反,如果教师只是以身作则,垂身示范,而不给学生明确的指导,学生只靠自己的观察和感悟,学校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教育将又回到远古时期,在生活劳动中获取知识和形成能力。这之间的得失自不待言。
身教,在家庭教育或社会教育中的作用更明显一些。这两者与学校教育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学校教育必须高效系统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言教的方式无疑是最佳的,身教是言教的有效补充。
在组织形式上,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特点的学校语文教育也已经大大不同于古代的私塾教育了。班级授课制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高效地学习。虽然班级授课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但是有效进行言语教学却是共同的,因为只有这种言教的教学方式才能使教育活动更具明确的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