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庄周买水》的三字教法
作者:赵克明
如何在此基础上设计好这篇课文的教学呢?
我想,可采用三个字的方法:编,演,评。
编——编剧本
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编剧小组,每组推选一人执笔;剧本编成后,在班级交流,确定一个供演出的优秀剧本。
编剧本的过程实际上既是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也是查阅相关资料(如庄周及文章写作背景等资料,教师可给学生提供一些)初步理解课文的过程。随着剧本的定稿,学生对课文内容一定会有或深或浅的认识:这是刘征先生1988年写的颇具讽刺意味的杂文,文章虚拟了庄周买水养鱼的故事,风趣而尖锐地讽喻现实,巧妙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初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不正常、不合理现象。
演——演课本剧
由学生推荐或自荐演员;其他同学自愿加入不同角色演员的“亲友团”,为演出提供服务和支持。
演出课本剧,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在表演和出谋划策中更积极主动地对课文进行体验式阅读,另一方面又为下一步的深入探究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例如:课文采用故事新编的形式,虚实结合,亦幻亦真,其中的庄周、若大人、河伯的女秘书、吴主任等人物都明显地打上了喜剧的印痕。把这几个角色表演好,就得把原文中一些内涵很深的词语外化,并通过台词和动作表现出来,产生一定的戏剧效果,这样,参与演出的所有同学对原文的理解会更深、更真。
评——评表演兼评课文
让每位演员谈表演体会,重点谈自己对所表演的角色的把握;演员的“亲友团”选派代表评价表演;自由发言,从尊重原文和艺术创造等方面评论演出,交流自己观后再读课文的感想;师生评出最佳表演者,并由该同学作总结。
这一环节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评表演与深入探究课文结合起来,以评表演为切入点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握作品诙谐夸张的外表下真实、严肃、深刻的内涵。
表演是不是表现出了课文的内蕴呢?像以下问题当在探究之列——
“潮流不可阻挡。连梦想化为蝴蝶的庄周也变了。他的呕心沥血之作《南华经》因征订只有三本,被出版社恭恭敬敬退了回来。”对此,庄周一脸无奈。这反映了什么呢?反映了在80年代前期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严肃文学滞销、严肃文化贬值的社会现实。
“他一气之下弃文从商,在他小伫濠梁之上领悟了鱼的乐趣之后,居然想养鱼致富,挖起鱼塘来了。”连梦想化为蝴蝶的庄周都下海经商了,真可谓“十亿人民九亿商”啊!
“养鱼得有水,天大旱,水十分紧俏,到哪儿去买水呢?”庄周关于水的忧虑说明了什么呢?它让我们联想到那个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经济不发达、物质生活资料短缺,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
庄周为了买水,先去找专管水的东海尊神若大人,之后又来到河伯办事处,再后来又去找濠梁管理处的吴主任,连连奔波了两个“十天十夜”。买点水为何这样难?原来物资生产、销售的审批权甚至经营权都掌握在政府官员手中;而他们这些人官僚主义严重,工作作风散漫,办事效率低下,审批手续又十分烦琐。
庄周买水的过程,水价在东海“每吨1元”,到了河伯办事处已涨到“每吨10元”,再到了濠梁管理处竟涨到“每吨50元”。听了濠梁管理处吴主任的一番“生财有道”的道白,就可看透这群“官倒爷”们利用手中的职权钻经济体制的空子大发横财的内幕。
庄周买水的遭遇中还反映了当时其他社会现象,诸如办事托关系、走后门,商品流通中讲议价、打折扣,日常生活中充斥“洋文化”,社会生活中兴起公关、广告、旅游,等等。
结合表演评课文,对照课文评表演,评说演出与研读课文融为一体,既能营造一种自由对话的氛围,又能催生学生对课文的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