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不应删去“数请朱亥”一段
作者:李司亭
该段在“于是罢酒,侯生逆为上客”之后:“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宋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公子数请之,朱亥故不公子怪之。”
为何不应删?笔者认为有如下理由:
一、从司马迁的写作动机看,不应删。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对写《魏公子列传》作了这样的交代:“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作《魏公子列传》第十七。”就是说,司马迁作《魏公子列传》的意图就是赞扬信陵君“仁而下士”。信陵君重视士,结交士,谦待士,因而得到了士的帮助,建立了功业。《信陵君窃符救赵》通过什么表现信陵君的“下士”?一是亲迎侯生,二是数请朱亥。“数请朱亥”虽然寥寥数语,却能鲜明地表现出信陵君的谦恭,朱亥的骨气,二者又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删去这段,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表现力度就减弱不少。
二、从“下士-得士-用士”的全文内容看,不应删。
“下士”才能“得士”,“得士”才能“用士”。反过来说,信陵君为什么能却秦、救赵、存魏?是因为门客们心甘情愿为他尽忠、出力、献策、献勇;门客们为什么甘愿为他效力?是由于公子仁而谦恭,礼而下士。越把门客们写得忠诚可靠,精悍能干,越能表现公子的虚怀若谷、不耻下交的可贵品德。朱亥为什么冒死欣然前往棰杀晋鄙?是因为“公子数请之”。把“数请之”删掉,得朱亥,用朱亥,就失去了根据和依托。
三、从“前因后果,前施后得,前行后验”的前后联系看,不应删。
“迎侯生”“请朱亥”与“窃符救赵”是前因后果、前施后得、前行后验的关系。关于朱亥,原文中作了两次描写,一是侯生过访时,与他站在市中久久谈话;二是侯生介绍朱亥的贤能,信陵君“数请之”,而朱亥“不复谢”,表现了他的骨气、坚贞;与后文相照应,表现他不以“小礼”回报恩义,而终能舍身相报的义勇精神。将“数请朱亥”一节删去,就等于删掉了前面的“交代”,后面的“照应”就失去了“对应点”。没有“数请”的“因”“施”,朱亥慷慨领命的“果”“得”,就显得无根无据,来得蹊跷、突兀!后文的“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一句更被架空了。
纵观全文,魏公子“亲迎侯生”,是解决“智囊团”的问题;而“数请朱亥”,是解决“敢死队”的问题。二者的作用虽有大小之分,内容处理虽有详略之别,但“数请朱亥’’一节在全文自有它的特殊作用,删掉它是没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