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高考现代文阅读思维习惯的培养
作者:雷友发
一、理解与表达思维习惯
现代文阅读考查是建立在阅读理解与表达基础之上的,简单地说阅读是通过内部言语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句子、段落。由此可见,阅读过程中首先是思维加工的过程,也就是信息过滤的过程,“加工”“过滤”的工具不是机械,而是大脑的思维,因此,阅读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读者领悟、联想、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演绎、归纳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正因为这个“加工”“过滤”的过程比较复杂,因此,理解与表达就成为考查的基本内容和基本题型。
只要我们仔细分析一下2005年各地高考卷中的现代文阅读题,无论是词语、句子还是全文主旨无不体现出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离不开赖以生存的语言环境。理解与表达的考查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即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和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高考复习过程中,要养成解答这些类型题目的思维习惯。
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测试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所给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里的“具体”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明确指示代词的含义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②能辨析文中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③能够把握词语在文本的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④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解答这类题目时的思维过程和习惯应该是:①紧扣“在文中”的语境;②以词不离句为基本原则;③准确表达;④将表达含义代人语境中检验。
2.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①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隐晦的难懂的句子;②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③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④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解答这类题目时的思维过程和习惯应该是:①找准句子的含义;②推敲句子的作用;③准确综合表达。
二、概括思维习惯
概括需要提炼,提炼就像沙里淘金。就概括形式讲,分为段落概括和篇章概括;就考查概括能力的方法讲也有两种,即用原文章或原段落的句子概括中心意思和用自己组织的语言对文章或段落进行概括。前者侧重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而后者既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又考查考生对思维过程的应用。因此,在高考试题设计中常以后者现身。
例1;2005年全国卷II(《春天的梦》)第15题:作者感受到的家乡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请简要概括。
例2.2005年湖北卷(《土地》)第18题:根据原文,概括“土地”两层含义的要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
例3.2005年浙江卷(《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第21题:从全文看,“精神的天空”具体指什么?请概括作者期望自己“接近精神的天空”的原因。
这些题目考查的意图并非是简单的思维过程,而是要考查考生“读懂”的程度是否与作者同步,是一种思维应用的过程,是对理解的深加工和创造。如果像湖北卷那样用字数加以限制,则尤其难。因此,在高三复习期间,必须着手于这种能力的形成。
三、比较思维习惯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比较是思维创新的基点。人们在比较中发现很多真理、许多新鲜事物。比较在高考现代文阅读中作为一种题型,主要考查分类、比较、归纳等能力。
例1.2005年福建卷(《溯源》)第18题:人类的归本还源跟鲑鱼的“回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不管迁徙多远,都要溯源寻根。不同:①鲑鱼的回归只是一种生命的本能;②人的回归是指精神上的回溯,通过历史、文艺、习俗、生活记忆等在文化上寻根溯源。)
例2.2005年全国卷I(《张家界》)第17题:张家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天机独运”的创造,从第二段看,张家界的山水在哪几个方面与众不同?(山峰的形态、峰顶的松柏和山壑山顶的气象)
例3.2005年天津卷(《看树》)第19题:请你用自己的话表述作者在四季看树时内心受到的影响和启迪。春天看树_________;夏天看树__________;秋天看树_________;冬天看树__________;(心灵得到净化;心情昂扬振奋;得到自我完善的启迪;激励自己坚毅执著)
这种题型一般分为两类,一是求同求异比较;二是求同或求异比较。值得指出的是,求同求异比较的题型容易疏漏“求同”,其原因主要是考虑“不同”而忽视了“相同”。比如例1容易疏漏相同点“不管迁徙多远,都要溯源寻根”。再说求同或求异比较,这类题只要求回答“同”或“异”,被比较的对象“隐”去,因而回答问题时往往“准确度”被打折扣而影响得分。比如例2、例3。回答这类题型时应该遵循如下思维过程:①明确求同求异;②确定比较标准;③分类归纳;④检验正误。值得强调的是比较的“标准”一定要找准,否则答案不完全或不正确。比如例1的标准是“溯源”;例2的是“山水”;例3的是“看树”。找准了标准后用一把“尺子”去丈量“长短”,才能保证思维的严密和科学。
四、赏析思维习惯
赏析评价能力作为一种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其基本内容主要涉及理解字、词、句的确切含义和表达作用,从而领会全篇的内容特点。具体来说包括:领会字词的意义和感情色彩,领会句式的表达作用,领会文章的脉络思路,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特点。赏析评价能力的考查为高考成熟题型。
例1.2005年全国卷III(《一日春光》)第17题: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1)舴者长时间地盼春寻春,为什么最后却对“只有一日的春光”深感满意?(2)作者在“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这里的“遗憾”指的是什么?
例2.2005年江西卷(《给匆忙走路的人》)第18题:根据文意,解释“匆忙走路的人”的含义;第19题: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笔墨写溪水、星光、陨星?试作简要分析。
例3.2005年湖北卷(《土地》)第20题: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例4.2005年辽宁卷(《切梦刀》)第21题:文中写到“姐姐”的死,没有直接用“去世”等字眼儿描述,这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第22题:如果将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这类题型在解答过程中可将它们大致归为三种形式:一是词语和句子含义及其作用,如例1、例2第18题。解答这种题型时一般应遵循:①尽量在原文中找答案信息;②筛选、归纳、表述;③综合考虑情感、事理。二是修辞及其表达作用,如例3第20题第(2)问。解答这种题型时一般应遵循:①认准修辞方法;②紧扣修辞作用;③联系原文准确表达。三是写作知识及运用,如例2第19题、例3第20题第(1)问、例4第22题。解答这种题型时一般应遵循:①从全文主旨、结构、表达方法人手;②紧扣题干,示例原文;③开掘作用;④概括表达。值得强调的是,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不能脱离原文语言环境去回答,这是解答这类型题目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