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如是说同行

作者:蒋红森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我在语文江湖行走17年,靠的是师傅。17年前,我还是愣头小伙,刚踏上讲台就进了“教研门”。领我人“门”的师傅姓庞,名大岳,黄冈市教研室的特级教师。师傅的学问人格实如其名,一句话可以概括:庞老文章,大岳风范。我在黄冈教研室就饭十余年,黄冈这块地儿的中语诸事,就靠我们这一老一少张罗。在师傅的带领下,我们做课题,搞活动,应对中考高考……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抓大放小”的工作方式,形成了“瞻前顾后”的教研品格,有了第一次论文的发表,有了第一次所谓的学术报告,第一次课题研究的成果,第一次称不上著作的著作……
  因为庞老师,我认识了胡明道老师。都说胡老师新潮,我理解她的更多的是她的语文教育新理念,她的对于语文教育潮流的一种敏感。她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专研语文单元教学,名震一方;90年代中期又提出“学长式”语文教学,影响巨大。因为胡明道这位师傅,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研工作者应该的位置,这个位置不在书斋,不完全在课堂,而应该在教室窗外的“瞭望所”。在这里,可以外观“大气候”,内察“小天气”,教研人员的职责,就是寻求“小天气”与“大气候”的融合。
  2000年走进湖北省教学研究室,于是开始了与另两位师傅共同战斗的历程。一位师傅是史绍典,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的副会长,省中语会会长。他视野广阔,言论独到,著述丰厚,他提出的“语文永远是语文”一说,于“闹”中取“静”,有太极神韵。另一位师傅是秦训刚,他功底厚实,涉足领域广泛,于语文教育教学多有宏论。由他们反观自己,更知自己之不足,深感自己有“选点掘进”之必要。近几年我们做了许多事情:编教材,做专题,出专著,组织大型活动,湖北中语一时热闹非凡。我们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列入中南地区教育类畅销图书系列,并被教育部推荐为支援西部教师行动的优质资源;我们组织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认识与实践”课题研究,进展快,效果好,出版了目前全国唯一的《综合性学习教学案例集》;我们组织的优质课竞赛等大型活动,创新了形式,丰富了内容,提升了质量,吸引了本省及本省周边地区众多教师的眼球。跟着两位师傅,我感受到了什么是教研的力度,怎样才使教研有深度,什么是教研的效度,同时大有“师傅在前路自平”的愉悦。
  还有许多老师,他们不一定认我这个徒弟,但在我心中他们就是我的师傅。早些年听魏书生老师的报告,他反复讲语文教师要有大胸怀,这真是切中要害。有人说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又有人说语文教学“误尽苍生”,若做归因探究,肯定与语文教师“大胸怀”的缺失有关。听于漪老师的报告,听出了什么叫语文教育教学的“无形”,确信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化境”。陈钟梁老师给初一学生教学《风筝》,他有“三不讲”:不讲《野草》;不讲本文是对辱没人性的批判;不讲鲁迅的自我解剖精神。由是我有所悟:课程文本是对纯文本的选择,课程文本的教育价值是多样的,阅读教学必须结合学生实际对课程文本的多样性价值进行选择。读李海林老师的系列文章,每次都受益匪浅,更坚信阅读教学要“脚踩大地”,“拓展”不能“夺主”,“创造”不能无“根”……
  像众多同行们一样,我还有成万计的师傅,就是那些在一线奋战的语文教师。可以说,我的每一篇文章里都印有他们的身影,每一句话中都有他们的原声,每一次行动都伴有他们的期待,没有他们,我也就没我所谓的个人教研业绩,更无所谓教研事业。
  我要感谢所有的师傅,是他们教给了我一切,创造了我的一切。徒弟我是当定了,我要做所有师傅永远的徒弟,因为我深知,作为一名教研工作者,只有永远做徒弟,做合格徒弟,才能逐步变得高明。只是我这个徒弟“武功”尚浅,道行不厚,但有师傅左右,就没做不成的事,没有做不好的事。向所有师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