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服务学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作者:黄井前
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语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一名教师只有牢牢树立服务学生的观念,并把它贯彻到自己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去,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一、能力靠活动形成,服务学生就要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
1.语文能力是在语文活动中形成的,教师要教会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活动并由此掌握相关知识,形成语文能力。
在这个栏目的开篇语中,余老师说:“在语文课以外的任何环境下,人都在学习语文,这是一种自然的‘习得’,语文课的目的在于加快这种学习的进程,提高学习的效率,语文课必须是‘学得’。”这个“学得”,也就是“举一反三”中的“-”,“授人以渔”的“渔”,是学习语文的方法。任何方法都必须通过具体的活动来掌握。在做中学,学中做。课堂上服务学生表现在我们要组织好语文教学活动并明确活动的目的,通过具体的语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20世纪80年代的教改专家姚竹青老师在这一方面做过许多有益的尝试,他号称自己是“中国第一位大语文教练”,从朗读能力、识字能力、读书自学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想尽办法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他通过多种多样的具体的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了各种各样的“语文小能人”,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钱梦龙先生的“三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也强调了教师要“主导”做“教练”,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去练习作业。就像运动员的训练活动使他们提高运动成绩一样,语文课堂训练活动也是直接帮助学生掌握技能形成语文能力的主要方法。从他们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带动下进行的,而不是自由散漫,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教师服务到位,学生才能训练有素。
2.语文学习要靠学生自己。教师的服务就表现在能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上。
早在《礼记·学记》中就有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遭,弗学,不知其善也”这样的话,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才能够真正地让知识化为已有,懂得其“道”,领悟其“善”,成为一个有学识、有修养的人。所以,不管我们的教学口号有多漂亮,教育理念有多先进,教学手段有多么现代,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学生,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都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用自己的方式建构起来的,教师和家长以及身边的氯围只能给他们提供相关的条件和帮助,绝不可能代替他们去学习。我们过去拿一个学得不够好的学生和学得好的学生作比较,常说这样的话:“你和他坐在同一个教室里,由同一个老师教你们,为什么你就学不好呢?”现在想来,这竞不是学生的错,而是教师的不对了,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天赋、环境、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自然不可能有相同的学习结果。
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自身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吸收消化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每个学生都是自己学习的主人,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他才会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将旧知识与新知识结合起来,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若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就会主动去学,也就避免了这样的悲剧。
二、教师引导能使学生的活动更规范更寓效更自觉
中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他们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也必须继承人类已有的文化成果,而不是搭建空中楼阁。古今中外,许多成功人士也都是在原有的文化成果上进行创新,从而取得令世人瞩目的骄人成绩。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曾说过:“我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人把这句话看做是牛顿谦虚的表现,其实,牛顿说的是大实话,没有哥白尼和开普勒提出的“太阳中心说”和“行星运动三定律”,就不会有牛顿的“经典力学”,也就不会有爱固斯坦的“相对论”。一个又一个巨人的肩膀托起了人类文化今天的辉煌——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人类少走了许多弯路,发展得更快更好;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享受到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便捷和幸福的生活。不必接受前人文化遗产的天才,是根本不存在的。任何学习行为其实都离不开这种继承和发扬,语文学习亦是如此。从甲骨文上谜一样的符号,到后来的经史子集,无不是在继承、学习前人的基础上一点点恢弘壮大起来,经过世世代代的努力才形成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的。因此,只有站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发杨、创新,成就新的辉煌。由此可见,接受性学习是学习最基本的重要的方法。《新课程课堂诊断丛书)的主编杨九俊先生也说:“接受式学习是至今为止经过了历史考验的最为经济、有效、快速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使学生的这种继承、建构活动更规范、更高效、更自觉。《上海课标》在“导言”之“课程理念”中的四个方面都用到了一个词,那就是“引导”(“引导”就是引领并教导):在“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中”要“引导学生在多渠道的学习活动中,加强人际交流,提高语言感受、运用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在“开发语言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要“引导学生依据个体的生活状态和学习状况,探索适应于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在“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也就是说,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善于引导,任何学习模式都离不开教师细致到位的服务,让学生在探究新知识、培养新能力的过程中享受被规范、高效、自觉引导带来的好处。
三、教学工作就是要服务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