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谈谈语文教材中的假言强调
作者:钟 斌
同样的句式也出现在翦伯赞的《内蒙访古》中:“因为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事实上,王昭君的确是一个人物,昭君墓也的确是一个坟墓。但作者在这里否定了她(它)们,结合文章所提供的语言环境看,不难发现作者否定王昭君和昭君墓这两个众人皆知的事实的另一方面却突出强调了王昭君是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是民族友好历史纪念塔这个内容,翦老的话突出了王昭君对于民族友好相处的贡献和她在蒙古族人民心中的地位。如果摈弃了“不是……而是”这种语言形式,表意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文学作品所主张的“弦外之音”“象外之象”“意外之意”也就没有了。
类似这种语言现象也常在我们生活中出现,如兼作老师的父亲在气头上会说:“我不是你父亲,而是你老师!”借此来强调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角色和身份。对于这种有着自身特点和规律而又反复出现的语言现象,笔者于此把它称作假言强调。在进行类比研究时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借助着对举并列复句“不是……而是”的形式,来对众所周知或前后语言环境作了明确交代的事实作出否定的、逻辑真假值为假的断定,其目的是通过否定一部分事实来达到对另一部分内容的强调。如上述三例,都达到了对“而是”所导引部分的强调和突出。给这种语言现象冠之以“假言”,是因为它们的前半部分“不是”所导引的分句的内容断定与客观实际不符,从逻辑学上看,其判断的真假值为假。冠之以“强调”,是因为这种语言现象的表意目的是通过否定事实来强调“而是”所导引的内容。笔者以为假言强调能够较准确地概括它们的特点。
假言强调与逻辑学上的假言判断不同。假言判断在逻辑学上断定的是一种事物或情况是另一种事物或情况的某种条件。它是一种关系判断,对应到现代汉语的语法体系中,属于假设复句和条件复句,其假言的含义是针对条件有非现实性特征而提出的。它的前后也可能因为语法地位的不对等而有强调作用,但这种强调是因语法作用而产生的。如:“只有春天到了,才能见到这种鲜花。”“如果不和冠军较量,就永远拿不到冠军。”这两个句子都是假言判断,它们的第二个分句都在表意过程中处于主导的地位。但它们的这种地位却是由于“假设复句、条件复句均属于偏正复句,它们表示结果的分句属于正句”这个原因所导致的。而假言强调的强调作用却是说话人主观表意上故意否定事实所产生的。
产生假言强调的因素是什么呢?笔者以为是语言环境。在汉语表意中,影响句子意思的因素不仅仅是句子的构成词语和构成短语,有时语言环境也常常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语言环境影响表意的因素很多,其中的临时性主观因素——处境和心情对假言强调的产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说话人的心情和处境对语言表意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如同样是“拭目以待”,在下面两个句子中含义就迥然不同:“这场比赛,究竟谁会取得最后胜利呢?人们拭目以待。”“台湾地区的领导人将何去何从,三百万解放军将士拭目以待。”第一个“拭目以待”表关切,因为大家都期待着比赛的结果;第二个因为人物主体特定的身份,则表示威慑,两者区别较大。
语境中的心情和处境是较为容易变动的因素,同时也比较复杂:它们同人的其他方面的情况又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呈现出的状况是各种各样、微妙曲折。在一般情况下,处境、心情处于非极端状态,对语言的使用影响不太明显;在特殊情况下,影响就很大,这时,也就产生了假言强调。如鲁迅正是在内心的无比悲愤和深深的自责与愧疚中才否认了刘和珍是他的学生,而强调刘和珍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
假言强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从语言自身体系来看,它丰富了语言的表意形式,增加了汉语表示强调的方式;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它增加了作者表达内心强烈感情和描写极端心理的手段,使文学自身的特质更加突出;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看,它增加了作品的韵味,便于读者玩味,使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因此,假言强调是一种很值得人们重视的语言现象。
四川省纬竹中学 61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