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中考文言文试题特点及命题趋向分析

作者:何立新




  根据课标的相关规定,新课程语文中考文言文试题应着重考查学生对古诗文“记诵积累”和对浅易文言文文本大意的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在2004年第一轮新课程中考初步探索的基础上,2005年各省市新课程语文中考文言文考查不断探索、更新,试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选文由一篇(段)、课内为主,向多篇(段)、课内外结合转化
  2004年新课程语文中考文言文试题选文,大多数选用一篇(段)文言文,且绝大多数来自教材。
  而2005年各省市新课程语文中考,选用两段文言文的试卷几近一半。选用课外文言文篇段的试卷也占较大比例。
  2.客观题比例降低,主观题比例增大
  相对于旧中考,新课程中考更加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过程的考查。因此,在题型上,新课程语文中考则更多地运用主观性试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记诵积累”和“理解”的“过程与方法”,而不只是用客观性试题作简单的结果呈现。
  统计显示,2005年各地新课程语文中考,每套试卷文言文客观性试题仅为0.67题、1.67分,而主观性试题为4.83题、12.66分。客观性试题所占比例越来越小,有近半数实验区文言考题中没有客观性试题。
  3.考查重心向对文言文内容和形式的理解鉴赏转移
  2004年各省市新课程语文中考,文言试题用了较大比重的题目考查学生在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子的诵读及翻译等语言方面的知识积累和能力状况,相对而言,对文言文内容及形式理解考查的试题比例不大。而2005年则发生了较大变化,各地试卷中对文言文内容及形式理解的试题则为1.73题、4.73分,最高为2题、8分。试题中不单有对文言文中的形象、情感等内容方面的理解,还出现了对文言选段艺术形式方面的鉴赏性试题。
  由此可见,2005年新课程语文中考文言试题在“理解诗文大意”“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等方面明显加大了考查力度。
  4.内容理解方面的拓展性试题明显增多
  新课程语文中考文言考查对选文文意理解的试题,已不仅仅局限于对文本大意的理解,它往往将意义指向引向学生自身生活,考查学生运用现代社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评判文中的形象和情感,以及运用文中丰厚的文化内涵反观现实生活的能力。这种考查形式,使得新课程语文中考文言试题超出了一般的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层面,从而在更高层面观照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三维”目标的具体显现。
  这一特点在2005年各省市新课程语文中考文言试题中体现得更为充分。
  综观新课程实验推进以来的中考语文试题,预计2006年新课程语文中考文言命题将有如下趋向:
  1.课内向课外延伸,比较阅读成为重要试题形式
  从2004年到2005年文言文试题选文方面的变化,我们不难发现其发展轨迹——在新课程中考之初,更多的是用课内篇段检测文言文教与学在词语、句子及文意理解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的落实情况,目的在于引导师生夯实基础;然后,再用课外文言文阅读引导文言文教与学由此及彼,举一反三,逐渐向运用课内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的方向过渡。这体现了新课程中考重视考查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方向。
  在这种过渡中,比较阅读是一种联系课内外,促进学生学会迁移的重要形式,它可以是课内两篇(段)文言材料的比较阅读,也可以是课内外各一篇(段)文言材料的比较阅读。当然,作为比较的文言选段,也可能不止两篇(段),而是将古代诗词(如2005年湖北宜昌将古诗、联、文结合起来进行考查的试题),甚至现代文(如2004年贵州贵阳课改中考卷第21题),与文言文结合起来考查。
  2.选文的地方文化特色将愈来愈浓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语文中考文言文试题选文也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积淀,将史料上记载的历史文化名人事迹和民间流传的传说故事等引入试题中,浙江试题中的《东坡画扇》和山东青岛试题中的《邹孟轲母》都体现了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此举的目的在于促进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满足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
  3.侧重考查学生以扫清语言障碍为基础的对文章内容和形式的理解能力
  新课程推进到现在,已经5个年头了。新课程语文中考文言文考查的层次和难度也应经历一个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发展过程。最初重视文言词语、句子等方面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是为了夯实基础,其最终目的还是为实现课标所规定的“理解基本内容”“理解诗文大意”服务。因此,对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和形式的考查,将是今后文言文试题的侧重点。
  4.考查内容中的民族文化内涵及其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关联将得以加强
  课标指出,语文学习应该促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作为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文言文学习及考试理应担负起传承文化、联结古今的任务。
  从2005年各省市文言试题中,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丰富,感受到历史智慧与现实生活的撞击。文化内涵和品位,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将是新课程语文中考文言试题选文和命题的崭新价值取向。
  对新课程语文中考文言考查的几点反思:
  1.语言问题不能弱化
  尽管解决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句子等语言问题,是为实现课标所规定的“理解基本内容”“理解诗文大意”服务的,但是文言文教与学的重点仍然是语言。因此,文言文试题不能由于强化对内容理解的考查而削弱、甚至忽视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子的诵读、翻译等语言方面知识与能力的考查。
  2.语言考查点应该突出重点、难点
  从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言方面的差异出发,文言文试题语言方面考查的重点应该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以及文言句子的停顿、常见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等内容,然而,有部分新课程语文中考文言试题所选择的语言考查点却偏离了这样的重点、难点——虚词考查比实词多,所考的实词往往是较为生僻、偏怪的,有的甚至考查文言词语的读音。毕竟考试对教学具有一定的导向性,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必将导致文言文教学方向的偏离。
  3.拓展性试题不能脱离文本内容
  在对文言文文本内涵理解的试题里,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拓展性试题,但有些拓展性试题与文本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关联,学生完全可以撇开文本作答。这样的试题必然会导致学生阅读过程中文本意识的弱化,对文本读解能力的提高十分不利。
  4.探究性试题比例应进一步加大
  2005年新课程语文中考试题中的探究性试题偏少,许多试题仍然仅仅停留在考查学生识记积累能力和就事论事的简单理解的层面上,缺少思维的挑战性,缺少对学生运用文本信息进行演绎、推理能力的考查。
  四川省表育科学研宄所 61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