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揭开关系型话题的神秘面纱

作者:唐惠忠




  2003年以来,高考全国卷作文在原话题作文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命制了多道关系型话题。对于关系型话题,不少考生倍感头疼。有些考生虽然搜肠刮肚也无话可说,竟有意无意地改变话题,或偏言一方不及整体,或干脆抛开话题另起锅灶……为了增强备考的有效性,避免考场作文的大面积失分,我们必须撩开关系型话题的面纱,熟练掌握其写作技巧。
  
  一、明确关系型话题的特点
  
  所谓关系型话题作文,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并列组合而成的一种话题形式。需要注意的是,构成关系型话题的各个要素间的关系,大多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其思维方向、价值取向大都不是唯一的。如2003年的作文题,就可以从不同角度确定立意——考生既可以否定由“感情亲疏”决定认知的思维模式(比如针砭现实生活中的任人唯亲、以亲疏关系判断一切,等等),也可以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因“感情亲疏”而误导认知的角度落笔;此外,还可肯定“感情的亲疏远近”对认知的积极意义(比如谈因为亲近所以认识深透,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或者肯定“情人眼里出西施”,等等)。
  
  二、辨明关系型话题各要素间的关系
  
  (一)对立统一关系(也可称为“无此无彼”式),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的、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比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也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据此可以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们追求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
  (二)是非取舍关系(也可称为“有此无彼”式),指的是构成话题的各个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做出选择。比如“偏见与关爱”,应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很可能是不准确的;“向前看与向钱看”,应理解为“我们要一切向前看,决不能一切向钱看”。
  (三)并非绝对关系(也可称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即构成话题的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除了前面提到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外,又如“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除了谈“遭遇挫折后不能放大痛苦”外,还可以认为“遭遇挫折后不应该把痛苦化解掉”(如盛赞“勾践卧薪尝胆”),或者“遭遇挫折后应该放大痛苦”(如肯定“哀兵必胜”)。
  (四)并列共存关系(也可称为“有此有彼”式),即构成话题的要素间存在着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比如对于“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就可诠释为“既要相信自己,又要积极听取他人的意见”;对于“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可以理解为“在看到自己的同时须关注别人,不能因某种利益而只顾自己,不顾他人”;至于2004年高考江苏卷的“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则可以理解为“灵动中要保持沉稳,沉稳中要不失灵动”或者是“应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辨清关系至关重要。关系辨明了,思维就有了方向,审题立意的任务基本完成了,构思成文的速度也就大大加快了。当然,构成关系型话题的各个要素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以上四种关系并不是全部。审题时须根据具体题目作具体分析,力争做到既快捷又科学。
  
  三、从不同层面解读构成话题的各个要素
  
  有些关系型话题相对复杂,从不同层面解读,其关系类型也会随之变化。比如写“位置和价值”,其常规立意是:不同的人,所处的职位有高低之别,岗位有显要与平常之分,但都可以创造自己的事业,做出一番成绩。此外,可以转向立意,谈只有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才有助于自身价值的发挥;或者写处于同一位置,有人价值提升而有人价值终身不变甚至贬值;或者写古往今来不得其位者的愤懑;写生活中随“位”而安者的达观……高水平的考生,还可以反向立意,把文指确立为“位置不同,价值自然也有大有小”。可见,面对关系型话题时一定要审慎解读,充分而又合理地运用发散思维。
  
  四、选取最佳角度构思行文
  
  尽管同一话题很可能关系不定,但考生在一篇作文中不可能也不允许同时关照话题要素间的各种关系。否则,很可能弄巧成拙。因此,作文时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选取最熟知、最易驾驭、最有把握、最有话可说的一种关系,精心构思成文。比如写“拥有与快乐”,可以考虑的立意有:一、拥有荣华富贵,不一定就能获得快乐;二、“我”以拥有xx为快乐;三、在所拥有的物质生活、名誉地位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心态,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快乐处世。一般而言,考生以选写“‘我’以拥有xx为快乐”(比如“我”以心中有爱——无私的、不计报酬的爱为快乐,“我”以拥有助人为乐的技能为快乐,“我”以拥有宽容大度、善解人意的品行为快乐,“我”以拥有健康的身体为快乐,等等)为好,因为由此切入话题,更容易写出张扬个性、一层才情的佳作来。
  江苏大仓高级中学 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