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课后练习不应省略的一段引文

作者:欧阳凯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有柳宗元《愚溪诗序》一文。文中“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一句,点明了名“溪”为“愚”是受了古代愚公谷故事的启发。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愚公谷”故事的内容,课后设置了一道古文今译的练习,选用的是刘向《说苑·政理》中的一段文字: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似公名?”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柠牛,生于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
  初读之后,我们都感觉这个老人傻得荒唐。人家一句“牛不能生马”,马驹就被人白白地抢去了,而他却无一言半辞,更无据理力争。可是再读思考,却又感悬疑颇多。首先老人真是一个愚者吗?桓公视其“仪状”,以为“非愚人”;我们听其言谈,条理很清楚。读完故事,根据人之常情,我们对这位老人恐怕也是同情多于讽刺,与其说他是一个愚者,不如说他是一个弱者。其次,柳宗元为什么要将这个可笑的故事与自己被贬永州相提并论呢?清末国学大师章士钊先生在《柳文指要》中认为《愚溪诗序》“为子厚骚意最重之作”。作者在《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中也坦言“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这里会不会有所寄托?同时,作为劝谏训诫,传递儒家政治思想的《说苑》又何以会讲这样一则平淡浅薄的故事呢?带着一系列的疑问我查阅了《说苑·政理》全文,发现课后选文,还有这样一段下文:
  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之过也。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孔于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
  读了这一段文字,不禁豁然开朗。原来这是一位聪明的老人!他清楚问话者的身份,故意假托解释地名,讲了这个荒唐的寓言故事,意在讽刺齐国司法的废乱。他不是“真愚”,而是“佯愚”。正如《诗经》所说“人亦有育,靡哲不愚”。具体说来,笔者认为这段文字至少补充说明了以下问题。其一,当时社会黑暗,民不聊生。故事中的“少年”是一个蛮横不讲道理的人,他强词夺理抢走了老人买来的马驹。而当时的广大群众是非不分,缺乏正义感。老人被抢了马驹得到的不是同情,而是耻笑。而当时“狱讼之不正”,老人没有也不能反抗。其二,统治者不能体察民情,接受讽谏。正如管仲所说:“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社会的黑暗根于统治者不QB体察民情。老人委婉讽谏,然而齐桓公没有参透老人的寓意,反而讥笑老人“诚愚矣”。《说苑·政理》还记载齐桓公曾问管仲:“吾欲举事于国,昭然如日月,无愚夫愚妇皆曰善,可乎?”可见在这位春秋首霸的跟里,只有霸业,没有黎民。难怪周游列国、四方碰壁的孔夫子对此不禁深深感叹“以智为愚”的悲哀。其三,管仲是一位成功的改革者。管仲体恤民情,理解并接受老人的委婉讽谏,大力推行宪政改革。孔于在《论语·宪政》中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据《国语》记载鲍叔牙向齐桓公举荐管仲时,也是因为他“宽惠柔民”。管仲执政41年,国野分治,招贤纳士,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终于成就齐桓公一代霸业,而自己也功成名就,可以说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改革者。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柳宗元在《愚溪诗序》中引用此典的深意。这不仅自然引出了以“愚”名溪的原因,而且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批评了朝政的腐败,委婉抒发了自己被贬的不平之气。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深刻地抒发了羡慕管仲,向往改革,渴望富国富民,建功立业的雄心和面对现实倍感失望、无奈痛苦的感情。公元805年,他参加王叔文改革集团,大力推行政治革新,贬谪贪官,革除“宫市”,废止“进奉”,抑制藩镇等等。但改革只维持了146天,便被贵族豪门镇压下去,唐宪宗继位,制造了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年仅32岁的柳宗元被贬到荒凉的永州,一呆就是十年。正如他在《冉溪》《即愚溪》诗中所写:“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缧囚终老无余事,愿卜湘西冉溪地。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对比管仲的成功,作者心中的失意难以言表。
  超越千年的阻隔,柳宗元与古人达到了心灵上的契合。透过完整的愚公谷典故,我们也可触摸到作者内心隐伏的悲痛。
  浙江慈溪市杨贤江中学 31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