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陈情表》教学四部曲

作者:毕于阳




  一、诵读——画屑深饯入时无?
  
  学习这篇文本之前,我布置的预习要求是:1.朗读文本,参考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扫除诵读障碍。2.初步读出感情。上述两个要求,实际上体现了诵读的两个层次。检查预习时,-我发现,由于预习充分,第一个要求已经比较到位了,但是学生还没有进入角色,绝大部分学生的朗读对感情把握不准确,甚至是无感情地读。我在备课的时候,曾听了好多种示范朗读磁带,感到《千古流韵》系列的诵读对李密异常复杂的感情把握得最为到位,但依然存在值得商榷之处。我先让学生倾听欣赏,主要借鉴朗诵者对感情的把握,看哪些地方和自己的把握相同,哪些地方不同,怎样处理更好。要求听读时注意做好标记,并认真体会,然后进行评点。他们预习时已经读了很多遍,有些地方正苦于不知怎么把握,正处于“愤悱”状态,所以听得很专注。听完后,大家有豁然开朗之感,但也对个别地方提出了异议,对此先在小组内进行评议,再自由诵读、体会,而后由几名学生朗读,大家做了一些评点,全班又齐读了一遍,基本达到了第二层诵读的要求,但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对作者感情的深层把握,尚需进一步的引领、开掘。
  
  二、品赏——淡妆浓抹总相宜
  
  一节诵读指导课,使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对作者的感情也有了初步的感受和把握,接下来我没有讲解文本,而是设计了一个学生自主进行的个性化鉴赏活动: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文本,选取文中自己感受较深的一处描写——一个场面、一句话、一个词、一个细节均可,自行设置一定的情境,展开想象,进行生动的描述。学生积极性很高,有的选“悯臣孤弱,躬亲抚养”,有的选“乌鸟私情”,有的选“夙婴疾病,常在床褥,臣侍汤药,不曾废离”,有的选“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等等,想象、描写得很精彩。下面仅举两例。
  1.乌鸟私情
  祖母安详地坐在院子里,门前的柳丝依依在微风的抚摸下轻舞,斜晖穿过柳丝,笼罩着祖母,仿佛是一层迷离的纱。
  我望着慈祥的祖母,不禁泪意盈然。
  天空中飞过一只年轻的乌鸦,它一定是为父母觅食归来。我轻轻走到祖母身边,像幼时一样依偎着她,跟她一起看天边绚丽的晚霞疏淡着残阳。那一刻,我仿佛拥有了整个世界。
  2.郡县催遁
  诏书又一次下达了,李密却只是把它藏在枕下,丝毫也没有对祖母提过。州官严厉而焦急地督促他赶紧上埠,州官嚷得那么凶,李密希望州官的话祖母都没有听到。
  昏暗的小屋,李密掀起破旧的门帘,捧着药来到祖母床前。刘氏听到有人来了,微微睁开眼,见到是孙子李密,脸上不禁浮起一丝虚弱的微笑,问道:“上午,家里来客人了吗?”李密捧着药碗的手不禁一颤:“没……没有。”刘氏又说:“又有人催你去做官了吧?”“祖母你放心,我不会离开你的。”牵密放下药碗,悄悄擦了擦湿润的眼眶。 ’
  “孩子,我老了,不能再这么耽误你。你去吧。”
  她使劲支撑着自己坐起来,双手紧紧握暑刊,儿的大手。
  “祖母……”李密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刘氏慢慢地摇了摇头,躺下,眼角缓缓地流下两行浊泪。
  
  三、探究——不畏浮云遮望眼
  
  尽管学生的个性化鉴赏文字,有感情,有文采,小作者朗读时压抑不住由衷的喜悦,同学倾听时流露出陶醉与赞叹,但我发现,学生几乎都是从亲情这一角度展开联想与想象,解读较为单一。为此我设计了下一个教学环节——质疑。学生提出了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但依然对李密所陈之情停留在亲情这一层面。鉴于此,我适当地补充了一点背景知识,予以点拨,让学生结合文本相关内容重新审视题目中的“情”,通过反复诵读,学生的认识终于有了突破。有的谈了对“逮奉圣朝,沐浴清化’’的理解,有的在第三段内容中读出了李密的战战兢兢的恐惧之情,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第一段所陈“孝”情又有了新的认识:作者将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状写得如此恳切,是为了获得晋武帝的体恤,这种亲情的背后缠绕着他的难言之隐和无限酸楚。李密的内心里不只有对祖母的孝心,也许还有对旧朝君主的忠心,还有对司马氏政权的戒心,或者经历朝代更迭风雨沧桑之后对官场的厌倦之心,以及这一切除孝心之外其他都不能直接言说但必须找出足够的理由来保全自身的尴尬与无奈。而这些,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文本,从整体上品,从整体上悟,从整体上解读、鉴赏,时时刻刻都注意扣住具体语境来把握。
  
  四、诵读——书声琅琅惹人醉
  
  有了上述对文本的深层的多元的理解与感悟,要求学生进入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于是,学生们再次走进文本,反复诵读,真正做到了“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语),而且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与李密进行心灵的对话,对文本的解读也发生了质的飞跃。有的同学联系人间百相,世道沧桑,真切地体会到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是多么的珍贵;有的同学动情于民族文化中亘古不变的孝敬之情以及这种情在家庭民族国家中的凝聚力;有的同学对社会转型期人的生存危机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有的同学陶醉于作者平实而生动、整齐而错综、流畅而婉转的语言艺术……
  就这样,从第一步到第四步,诵读贯穿其中,而且在反复的品读中,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逐层深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把握逐渐准确,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咀嚼逐渐到位,这几方面都呈螺旋式上升状态。实际上,中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有着不同的层面,诵读的逐层深入依赖于内在的生成而绝不是外在的模仿,而内在的生成又依赖于对文本的自主或合作的品赏与探究。由此,我和学生有了一个很深的体会:挚情之文,非读无以学也。也从具体实践中得到了一个启示:诵读不再仅仅是语文学习的手段,而且也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
  山东德州一中 25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