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对2006年高考作文题的三大期待

作者:张秋达




  2006年,将进入高考分省自主命题的第三年。面对日益迫近的高考,人们自然有许多期待,特别是作文命题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吸引着众多关注的目光。
  
  期待之一:继续体现思辨、文化、创新的理念。
  
  占语文卷40%的作文题,理应在顾及高校选拔人才功能的同时,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助推器,为提升中学生语文素养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因此,我们期望2006年高考作文题,除继续体现《考纲》的要求外,应遵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较好地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方面更有作为,朝着“思辨、文化、创新”的方向继续不断前行,使得它们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依据,也构成师生应对高考作文的关键词、方向标。通过高考作文命题的牵引,为有文化积淀、写作才能和个性创意的学生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提供可能,从而改变作文教学中严重的“应试”倾向,为向“应需”转变积蓄能量。对作文考查自身而言,能够继续进行寻找“开放与限制、防止宿构与充分发挥写作水平的平衡点”的探索。
  
  期待之二:自选材料、自定立童、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之路还可走得更彻底。
  
  综观近两年的作文题,落实话题作文的四自政策的步子走得还不够大气。在自定立意方面,以2005年作文题为例,全国卷的“位置与价值”“忘记与铭记”,辽宁卷的“今年花胜去年红”,天津卷的“留给明天”,山东卷的“双赢的智慧”等,主题大多预设好,自主立意的余地不大,考生要做的只是在限定的舞台里,将动作做得舒展而优美。从自选文体方面看,浙江连续两年限定不能写诗歌,同样2005年的北京卷、天津卷、江苏卷、辽宁卷、湖南卷等对文体有较多的限制。其实,目前诗歌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少地区的中考作文是早已没有排除性的文体。同时,近年的话题形式决定了除了写议论文,几乎没有别的选择,记叙文难以人手,说明文近乎缺席。见诸报端的考场作文,大多是文化性的议论文,便是一个佐证。
  
  期待之三:话题形式和内容来一个蜕变。
  
  回眸六年来话题作文走过的历程,可以见到其形式从一元型走向二元型(或称之为关系型)。二元关系型话题确有诸多优势,如思维含量高,反宿构抄袭、逃逸性强,但是面对二元型话题成风(每年有10份之多),中学作文便如影随形,掀起了训练浪潮。我们应该冷静思考,面对以下事实:一是,二元关系型话题不是考查思辨力的唯一手段,没有必要拘泥于此;同时,我们在承认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是高考作文一项重要内容时,应看到它不是唯一目标。这只须对照(考纲)、新(课标)相关规定即可。二是,在应试风气日炽情况下,只要高考存在,就会有猜题、押题。想通过二元型话题来规避,也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此,命题者有必要以更开阔的视野来命制作文题,避免跟风者受益,没有必要眼里只有二元型话题,成了“除却巫山不是云”。就话题内涵而言,也应作适当的改变。2005年高考后,刘红波先生的《高考作文要把人逼成哲学家一文流传一时,其中几句话很是精辟:“一看这些题目,我知道,一副比百岁老人还要有历练的样子,比哲学家还要懂辩证法,在高考作文中绝对必要”,“高考作文成了假把式的人生思考,正确到了废话程度的辩证高腔”(2005.6.9《南方都市报》)。事实上,考场写作的基础应是熟悉的生活,与《考纲》中先提“感情真挚”后说“思想健康”是一致的,同新《课标》所倡导的“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也是统一的。如何改革话题的内涵呢?一位高考作文命题专家说得好:“高考作文的话题从哪里来?从现实生活中来。”话题的确定应强调从学生实际中提炼,又兼及地方特色,使大多数考生有物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从体悟中升华自己的情志,尽量让考生的实际水平得以发挥。
  浙江嵊州二中 31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