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生物入侵者》实录

作者:陈 涛

蛇、蜥蜴、山猫等,往往会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遗弃而逃出藩篱,啸聚山林,为害一方。
  师:请同学们品味一下’啸聚山林,为害一方’这两个词。这句话写得好吗?
  生:写得好。它把生物入侵者的危害完全写出来了。
  生:写得很好,它用了拟人的方法,把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描绘得很清楚。
  师:确实。同学们都品味得很好,生物入侵者对人类的危害真是太严重了,它们都有什么样的共同点?
  生: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而大量繁殖。
  生: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
  生:通过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和宠物贸易危害受侵国。
  生:非常难于控制。
  师:不错,你说得很对,其他同学也分析得很好。课文的结构、语言、说明方法的运用都很成功,不失为一篇很出色的事理说明文。确实,本文介绍的生物入侵者给了我们太多的思考,但还是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同学们试着讨论一下。
  (生讨论归纳回答)
  生:这篇文章只介绍了动物入侵者,对于植物入侵者和病菌入侵者没有提到,是极大的不足。
  生:我觉得第一自然段这句话不对:“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很显然,破坏生态系统要比经济损失严重得多。
  师:确实,你说得很对,同样这一句话,课文第四自然段说得很明确,第一自然段的这句话显然不太准确。
  生:课文长篇累牍地分析了生物入侵者的危害,对如何防治却一笔带过,这不符合应对生物入侵者的思想。
  生:应该说这正反应了生物入侵者无法防治的现实。
  师:我补充一句:面对日益严重的生物入侵者,我们应该怎样防治?
  生:引进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生:万万不可,万一引进的天敌又成为一种新的生物入侵者呢?
  师:确实如此,天敌的引进应慎之又慎。这样的苦果人类曾多次品尝过:70年前,澳大利亚引进了甘蔗,随目口发生了大规模的甲虫灾害,为了消灭这些甲虫,澳大利亚又引进了南美蔗蟾蜍。可没有想到的是,这些蔗蟾蜍到达澳大利亚后,不仅没有;消灭甲虫,反而大量繁殖,时至今日,已成为澳大利亚人谈之色变的灾害。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随便引进天敌的巨大风险。
  生:我觉得对待任何一种生物入侵者都应该是防大于治。做好预防工作远比入侵后治理来得容易些。
  师:你说得很好,这也正是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生:我觉得防治的关键应在于全球联合起来,对付人类共同的敌人。
  师:你说得很对,生物入侵者现象很显然已成为全球性公害,防治更应当全球化。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最大的不足在于仅仅关注了美国生物入侵的现实,好像其他国家没有生物入侵者一样。
  师:的确是这样的。这篇课文在事例的选用上极为狭窄,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也饱受生物入侵者的危害,同学们知道我们身边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
  生:有水葫芦。现在我们这里的河道里全是这些可怕的植物,黑压压的,看起来很可怕,而且水都变臭变黑了。
  生:有红火蚁。就是课文中所提到的南美红蚂蚁,前些时候电视上一直报道红火蚁伤入的事件。
  生:地中海果蝇。过去从来没有听说过,现在很多水果蔬菜种植产都很头痛。
  师:同学们都说得不错。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潮流中,面对生物入侵,已经没有旁观者了;今天学习的这篇说明文告诉我们:由于人类自己的错误,将一个美丽的斑贝变成了一场没有尽头的战争。(教师将板书由最初的扇形变成一只扇贝的模样。)当指责生物入侵者带来的种种灾难时,我们更应该反思诱发这场战争的始作俑者。正是人类有意和无意的错误,才造成了今天如此深重的生态灾难。这正是这篇文章带给我们的警醒与反思!
  
  点评:
  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
  王桂宏:科技说明文介绍或解说的事物事理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知识储备,不易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面对这样一篇自读课文,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使之积极主动地走进文本?陈老师的导人无疑是智慧的,他让学生“从标题中猜猜这篇文章会写些什么内容”,一下子把学生由观赏者的位置拉到了平等对话的前台,学生阅读的热情、思维的兴奋、认知的储备瞬间被调动起来。
  石素敏:的确,通过猜一猜内容、找一找中心句、看一看课件、读一读语段、品一品重点句、选一选说明方法、想一想文章不足等一系列可操作性强的问题链条,这位教师拨动了学生思维的琴弦,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智慧的芬芳。
  王桂宏:这堂课中最有价值的学习还是在两头:起初,从比较“读者所猜”与“作者所写”切人,自主阅读,学习筛选提炼信息的方法;最后,整合已学说明方法,介绍一种自己了解的生物入侵者,大胆进行批判性阅读。此时学生的主体意识被激发,他们站在思考的、领会的、审视的视角解读文本、筛选信息、表述观点,使阅读真正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略感遗憾的是,教师似乎没有理清文本内容与文章结构间的关系。内容本身是无所谓结构严谨的,内容依照说明顺序有条理地安排,才构成文章的结构特点。
  石素敏:对,本课缺少有关说明顺序的教学内容。教师应不失时机点明课文由现象到本质、由危害到防治的逻辑说明顺序。教学说明文,只有抓住说明对象及特征、说咀语言、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几大支柱,才能更好地支撑起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大厦。
  河北沧州师范专科学校 061000
  河北泊头布四中 0621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