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假如我来拍《信客》

作者:田 苗




  很高兴看到《信客》被选进了教材,尽管只是一篇自读课文,尽管篇幅长、难度大,但相信很多老师都不会放过这个让学生了解余秋雨及其散文的大好机会。我也一样,为学生设计了走近信客、解读信客、品味《信客》、追思信客、探究《信客》的爬坡式阅读过程。
  然而,在设计“品味《信客》”这个关键环节时,我却犹豫了.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内涵是丰富的,语言是精美的,该怎样引导学生去品味感悟文章的精要之处呢?难道就是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佳句作些赏析吗?不行,这样太死板,太机械,大多数学生只会利用平常用惯的赏析技巧去品评,有些学生也许根本不愿参与,或是没能力独自欣赏。阅读应该是主动的、个性的,美文应该美读、细品,思索再三。于是我在课堂上支出了这样一招:
  台湾电视人刘德凯看中了余秋雨先生的《信客》,有意把此文搬上荧幕,(底下一片期待,毕竟,现在的学生更喜欢视听享受),可惜,不知为何迟迟没有动作,(失望分明写在某些人脸上),感到有些遗憾是吧?没关系,让我们自己来弥补这个遗憾。各位同学,假如余秋雨选你做《信客》的导演,你最想将文中的哪一段文字拍摄演绎出来?
  我的这一“煽动”无疑给课堂带来了一丝新鲜的空气,让学生有了自己当家做主人的感觉,只见他们个个仔细地翻看着课文,用只有导演才有的眼光重新审视起《信客》。
  生1:我会拍这一段:信客倒夹着一把黑伞,走在潮湿阴暗的小巷里,他犹豫地推开了一户人家的门;几句低语之后,屋里的女人歇斯底里地号啕大哭起来,然后突然昏了过去,醒来后发疯一样地扑向信客,又哭又骂,而信客并不还手还嘴,只是安慰她;就像文中写的——“低眉顺眼、连声喏喏”。
  师:由静到动,以动衬静,妙!请问导演你这样拍想表现什么?
  生1:主要是表现信客对死者家属的同情、体谅。让人认识到信客为人的宽容大度。
  生2:我会拍老信客的故事,尤其是老信客出门时“扬了扬”他那只“扎伤了的手”,说“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
  师:为什么要特写这个镜头?
  生2:因为这个镜头看起来很沉重,有力量,能给人一种警示的感觉。
  生3:我最想拍信客被同乡陷害关进巡捕房的那一段, 因为我觉得那是这篇文章的一个高潮部分,让我们看到了城市生活给人的改变,看到了人心难测,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信客对同乡的理解与宽容,信客是个难得的好人!
  生4:我打算拍信客回乡后到老信客坟头烧香的这段文字,信客跪在坟前很悲怆地说:“师父,我打算不再做信客了,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不下去了。”同时,我会插入另一个镜头,就是XXX刚才特写老信客的那个镜头。
  师:你是一个视角独特的导演,不经意间,你就抓住了文章中两个标志性的关键部分:信客职业生涯的始与终,前后呼应比照,相信拍出来一定很具震撼力。
  生5:我喜欢文章中的这个场面:人们挤在信客家里看热闹。
  师:这倒很特别,主角好像不是信客。
  生5:我这个镜头并不想表现信客,我想表现点儿别的,就像余秋雨说的,“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我觉得这个场面特别能表现出当时的农民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与向往,还有农民身上那种喜欢比较贫富的心理和习惯。
  师:你把《信客》解读得更开放、更丰富了。是个胆大心细的好导演。
  生6:我想拍信客的结局,年老的信客正在给孩子们上课,慢条斯理又侃侃而谈,课堂上不时传出孩子们的笑声。
  师: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好像在告诉我们好人总有好报,是吗?
  生7:我特别喜欢两位信客谈论外面情况的这一段,屋内昏暗的灯光下,一老一少两位信客聊着各个码头的变化和新闻,屋外山风劲厉,一轮山月冷冷地挂在山头。
  师: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设想?
  生7:主要是读了这一段最后的两句,觉得信客的人生是很沧桑的,而他们本人又是很难被人认可和关注的。
  师:所以,你设计了昏暗的灯光和冷冷的山月。我想这个镜头拍出来一定是细腻唯美的。
  试问,一个摄制组里,谁是读剧本最用心的人?答案应该是导演。转借这个形式我把学生变成了最主动细致地阅读文本的人,为了建构演绎自己的镜头,为了与众不同,别具一格,他们对自己选中的部分反复品味,认真揣摩,拿捏到了词、句,体会到了情、境,既读出了《信客》一文讲信客之苦、扬诚信宽容的主旋律,也读出了埋藏在字里行间的画外音:人性的复杂、时代的特色、人情的冷暖。有的学生还依据阅读感受延展设计出了相应的场景和画面,表达了自己对文本的创造性理解。有了这个环节充分的自由品味和赏析,在探究《信客》时学生便有了厚实的理解基础,对文本有了深入而多样的解读,对余秋雨的创作目的也有了多角度的推想。
  这个设计以及它所引起的课堂效应给了我这样的感悟:教师的教法必须灵活多变,而这个“活”与“变”一定要适用于文本,适用于学生。为了激发学生阅读与探究的兴趣,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借鉴和设计多种多样的形式,譬如搜集相关资料、开展辩论、编剧表演、留言回帖等等。语文老师花样迭出不是坏事,关键在于是否真的让形式为课堂教学服务。譬如《信客》一文,两位信客的坎坷经历,经过余秋雨精当地选材组材,以儒雅冷静的气度,流畅脱俗的文字从笔端流淌而出,情味浓,意境美,畅想品味的余地甚是宽广,可以想见,如果拍成一部文艺片也定是沉蕴动人的。以此为出发点,让学生试做导演去审视文本,借用他们更为喜好更易接受的艺术形式去解读和重塑文本的美与内涵,就不单是兴趣大增的问题,而且更能启发他们把阅读感受形象、细致、个性地表达出来。
  山东省济南舜耕中学 2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