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由“骨灰级教练”说开去

作者:项 琪




  不久前,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辽宁队老帅蒋兴权这位中国篮坛德高望重的老帅发火了!
  事情起因于去年11月25日山东临沂《沂蒙晚报》的一则报道。这家报纸在提到辽宁队主帅蒋兴权的时候,将其称之为“骨灰级教练”。
  在新闻发布会上,蒋教练对着记者发火了:“今天我看了报纸,他们居然说我是”骨灰级教练”,我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意思,我从来没有听说这种说法,恐怕世界上都没有‘骨灰级教练’一说。你们在报纸上这么公开说话,可是折我的寿啊!”蒋教练一口气说完,在场的所有记者都始料未及。《沂蒙晚报》晚报的记者马上解释,可是新闻发布会最终还是不欢而散了。
  其实,真是误会记者了。
  何谓“骨灰级”?玩过网络游戏的人都知道,在游戏世界,“骨灰级”是相当高的级别,是对玩家的一种极高认可。称蒋教练为“骨灰级教练”,是说他在男篮教练队伍中具有老一辈的资格和权威地位,而且,也照应了蒋教练性格的固执、坚定。称蒋教练为“骨灰级教练”,在玩过网络游戏的人看来,可以视为对他的一种尊重与敬仰。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类似“骨灰级”这样的网络用语,毕竟还不是一般的众人皆知的普通词语。报纸的大多数读者对这个词只会从字面上去理解。如果是写给青少年看的专门报道网络游戏的文章,用上这样的词语,也未为不可。记者现在使用这样的词语来称呼一位著名的年长的体育工作者,尤其是在大众媒体报道中,实在是有欠考虑。这就难怪我们的蒋教练发这么大的火啊!
  这件不欢而散的事情让人深思。笔者想到平日在学生的随笔或作文中,我们语文老师也会经常与这些“流行语”邂逅。类似的流行语还有很多:“白骨精”是“白领”“骨干”和“精英”的缩写语(多少有点揶揄的意味),“你买了虾米”意思是“你买了什么”,“886”是“拜拜喽”,“7456”是”气死我了”,还有“GG”(哥哥)、“斑竹”(版主)、“蛋白质”(“笨蛋”、“白痴”和“神经质”的缩写语)等出现频率极高的流行语。校园口语中还充斥着大量的语气词和感叹词,走进学生当中,“咄”“哇噻”“我靠”“郁闷啊”等感叹词此起彼伏,“呵呵”“嘻嘻”“嘛”等语气词在书面上网络上更是广泛使用。
  面对这些流行语,如果我们语文老师不了解“真相”,难免也会发生“骨灰级”的事情。这些似乎不合语言运用规范的流行语,确实很难让我们的教师,尤其是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老教师们坦然地接受。但是,对待层出不穷的校园流行语,我们又应该持什么态度呢?
  我们知道,汉语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却依然生动地存在着,这与汉语宽广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分不开。在任何时代,任何语言都有自己的规范与偏离。
  而语言规范应当以疏导为主,充分发挥语言的自我调节功能,才能让语言得到良性的发展。校园流行语丰富了中学生的生活空间,对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有很强的概括性,又不失幽默、调侃的意味,是生活会话的“味精”。虽然只是一种“口头文化”,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时期学生的心态或情绪。流行语也是学生宣泄情绪、排解压力的一种方式。当然其中确实也存在一些消极因素,需要有正确的认识、引导和规范。
  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体,应当充分考虑到读者的不同文化背景,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在用到“骨灰级”这类部分读者还不清楚的新词时,应该加以简单注释,这样既能一目了然,又能避免读者误会的发生。学校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也不能谈流行语而色变,简单地一概加以斥责或是被动应付。应当多和学生交流沟通,先去认识和了解一下这些流行语的意思和来龙去脉,再有的放矢地做好引导和规范的工作。
  浙江台州中学276信箱 3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