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
作者:李 媛
我在教《西湖的绿》时,按常规把分析描写灵隐的绿作为第一课时的重点来处理。一上课.在让学生们理清文章的游踪之后我就迅速把课堂切入到对这一段描写的品味之中。我先是让学生读课文,再让他们看相关的风景图片,然后让学生品味语言、感受意境,说一说自己体会到了怎样的美。可是无论我怎样启发,学生们都无动于衷,没有响应。心急课程进度的我只好自己一一讲来。于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被我教得味同嚼蜡,40分钟也似乎有一个世纪那么长。
下课之后我认真反省自己:为什么会上出如此失败的课来?为什么学生对这么美的文章丝毫没有兴趣?是他们感悟不到吗?想自己课前那么用心地备课、查资料、做课件,难道心思都白费了吗?突然.一道电光在我脑中闪过。是呀,我花了多少时间呀!从备课时一遍一遍认真地阅读课文、品味语言、感悟文章内涵到参考教学资料,从琢磨教学设计、安排教学手段.再到上网查找图片,制作课件,自己与这篇文章打了多少时间的交道?起码也有一天了吧。正是在这一遍遍的交流之中,自己才能将文中优美的文字幻化成图像印入脑中,才能感悟到那清凉幽谧的境界,才能赏析到作者语言的魅力。自己也是经历了一个悠长的体验过程呀。可为什么面对学生.就不肯给予他们自主感悟的时间,变得那么急功近利了?如此粗暴地剥夺学生自由学习的权利.硬生生地在他们的“鼻子”上穿上一个“铁环”强拉着他们跟着自己走,怎么会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不失败还会怎样?看来自己还是犯了长期困扰教学的重认知轻感情、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弊病,把传授知识和理性分析作为了终极目标,而没有真正强调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造成了学生阅读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诸方面陶冶的流失。这不但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更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这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其中作品是媒介,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个桥梁。作者以文字符号为形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者则往往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触摸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因此,语文的阅读教学一定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础和重点,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鼓励他们多读,引导他们主动地读、自觉地读。同时注重生生间的互动、交流、分享,以期学生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而在我的课上.学生没有自我感悟,没有与作者心灵的碰撞,听烦了.听累了,听腻了,自然神游于课堂之外。我自己千辛万苦,却没人买账,培养出的只能是阅读上的低能儿。只有让学生自主阅读,才能消除文本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才能为他们营造一个用文字、声音、情感和想象构筑起来的诗意的语文世界,让他们慢慢体悟到阅读趣味,收获阅读的果实。
张志公先生提倡:在语言教学中老师不多讲,给予指点,要学生自己去“体会”“玩索”“悟”出文中的道理来,达到“一旦豁然贯通焉”。吕叔湘先生也曾指出:上课的时候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老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腾出时间,让学生进行必要的、适当的品味、鉴赏。
为此.我又做了新的尝试。教《斑羚飞渡》时,我让学生先初读课文,强调注意自己在阅读时产生的感觉.准备在读后交流。读后有的同学说感到太悲惨了,有的说太可敬了,还有的说太可恨、太惭愧了。这些感觉,都是来自直觉,有些粗糙,却是理解主题的基础。接着我再让学生细读课文,强调理解。“你感到太悲惨了”,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进而让学生细读课文有关段落。感受斑羚们在被人类逼上绝境、遭遇灭族之灾时,不得不选择靠牺牲一半来保全另一半的悲壮。就这样,在对可悲、可敬、可恨的深入体会中对文章的主题也有了较深的理解。第三步,赏读课文。强调欣赏文中优美的形象、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欣赏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最后,再读课文,强调评价。在学生们的情感体验达到了满足的基础上,让他们谈自己的感想。自然而然地同学们谈到了对生命的珍视,对人类行为的反省。这一次的课堂.不再是我一个人唱独角戏了。连平时不喜欢语文的几个学生也和我有了多次目光与语言的交流。在学生品味的时候,我也有提问.但它是顺着学生的思路自然产生的质疑和深入.在经过细致的研读和推敲之后。学生原来比较笼统的印象开始变得明确而扎实。在学生们谈感想的时候,我也讲了自己听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虽然讲得很简短。但还是忍不住有些哽咽.而学生们的反应也都或是皱起了眉头,或是轻轻地叹息。这个时候,没有人觉得我上课空洞乏味.因为这也是他们自己想说的:没有人觉得我做作煽情,因为我和他们的感情是相通的。下课之后。我身后依然继续着学生热烈的讨论。我在心里暗暗地想:这才是我应该追求的教学.这才是我应该带给学生的语文学习!这样的在感受中理解.在理解中欣赏,在欣赏中评价,才能使阅读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境界:“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这两次教学让我体会到了:用心仔细阅读才是语文学习获益的根本,任何教师的理解分析都不能够代替学生的自主阅读。我们必须改变“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就不是好课”的教学理念.把教学的终极目标放到使学生获得较高的独立阅读能力上来,才能纠正长期流行的理性化分析的偏差。
浙江象山县贤庠中学 31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