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词语拾零(三五):“做客”的新义

作者:陈林森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做客”和“作客”分得很清。前者是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后者是指“寄居在别处”。例如“到亲戚家zuòb客”就得写成“做客”,“zuò客他乡”就得写成“作客”。但是近年来“做客”出现了一个新义,指应邀来到某些媒体(电视台、广播台、报刊、网站等)或团体(如大专院校),接受记者或受众的访谈,作互动交流。有这种“做客”荣幸的人多为专家、名人以及有关政府官员等,受众则包括报刊读者、电视台观众、广播电台听众、网站的网民以及学校师生、普通市民等。交流方式可以是在电视台演播厅面对面的交谈,在讲坛发表演讲并接受听众提问。也可以是利用热线电话、聊天室或互联网专门的频道等。这种做客与日常生活中的做客有明显区别:一是做客的场所不同,前者的场所是新闻媒体或某些公众场合。后者主要是家庭(有时是单位);二是做客的主体不同,前者的主体是部分专家或名人,后者的主体则可以是有亲友等关系的任何一个人;三是做客方式不同(这是最主要的),前者是进行一种新闻活动、公众活动,后者是一种私人行为;四是语言表达和语法搭配不同,新义往往做及物动词,后面带新闻媒体等“做客”的场所作宾语。传统的做客则一般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带宾语。总之,“做客”的新义表示的是一种利用现代信息传媒手段进行的大众化的交流、沟通方式。如:“日前,杨丽萍做客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畅谈她几十年的艺术奋斗历程,让大家看到从一个山村小姑娘到一只美誉全球的绚丽孔雀的艰辛而美丽的人生道路……”(《华商报》2002/4/5)“报纸开设嘉宾在线,邀请政府部门负责人或热点新闻人物做客网站,开拓办报思路,增强可读性,切实为读者办实事。”(《新闻战线》2003/4)“潘老也经常参加爱国主义的报告会。去年11月,潘老就曾做客广东工业大学做爱国主义报告,与学子谈祖国统一、谈历史、谈学习,受到该校师生的热烈欢迎。”(《新快报》2005/7/19)
  显然,出现“做客”的这一新义是和当今传媒、资讯发达,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渠道和方式逐渐增多,大众参与意识增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健全的形势、环境有关。这和“访谈”这一新词的出现有点相似。在改革开放以前,访问就是访问,谈话就是谈话,那时不大存在采访并评论、访问并交流之类的新闻采访形式。1990年以前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就没有收进“访谈”这一词条。而“做客”一词的新义能恰当地表示双方邀请与被邀请的关系以及主办方对嘉宾、名人、受访对象的尊重、欢迎的态度,并使整个现场洋溢着热烈、喜庆、温馨、平等的氛围,从而提供一个供大众近距离接触名人并共同参与的交流平台。一般来说,媒体的这档节目总是能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和积极参与、配合。正因为如此,“做客”的这一新义当前正在各种媒体大行其道,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江西省星子中学10-10信籍 332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