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让你的论据翻新出奇

作者:周远喜




  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是统帅,而论据是血肉,是供统帅调遣的士兵。在挑选和使用论据时就要根据论点做辐射状思维和多向性选择,力求让议论文的论据新颖出奇,以让读者耳目一新。
  那么,如何让议论文的论据翻新出奇,让人耳目一新呢?
  
  一、要避俗取新
  
  选择论据要避俗取新。即选择论据一定要选新近出现的人和事,力避那些“地球人都知道”,或者马列主义“经典”。很多同学在论据上难于出新,无非是一种盲从心理作怪。他们认为,只有课本上的事例或名人名言才具典型性,才能以一当十。其次,定势思维作怪。写起议论文,一旦确立论点,便习惯于选择平常积累的典型事实和经典名言,很难跳出圈子去选择新论据。所以,要想论据新颖不俗,一方面要树立以新悦人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广开生活的源头活水,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写作时,多思考,多比较,论据就能常写常新。
  2005年山东中考作文以“人类和环境共处”为话题,不少同学以“由于过度砍伐和放牧,黄土高原已经严重荒漠化”为例,从反面论证人类应该与自然和睦相处。其实,动脑筋想想,不乏新颖的例子。“非典”肆虐,岂不是人类乱吃带来的灾祸?岂不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恶意报复?北京、天津居民小区楼体整体塌陷,也是人类长期无节制地开采地下水所致;如果我们随意浏览报纸,不难看到有些地方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的保护,导致癌症病人激增……这些论据更新颖、更有吸引力。只要你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注意从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中及时收集新鲜的写作素材,新鲜的论据时时处处皆有。不信。请看:
  数名经过筛选的应聘者在经过考试之后,单独进入了总经理办公室接受面试。每次总经理都假装并坚持说在某时某地这名应试者救过他的命。为了能被公司录取,绝大多数的应试者都默认了。只有一名应试者坚持说没有见过总经理,最后只有他被录用了。最后这名被录用的原因就是只有他一个人诚实可信。
  可以说,这个具有浓郁生活气息且时代感强的例子,远比“曾子杀猪”“一诺千金”之类人们耳熟能详的论据更具有时代色彩,更容易为读者接受。
  当然,选用鲜为人知的古代名人或名言作论据也能避俗出奇。因为古,鲜为人用,开掘出来,推陈也能出新。比如《论语》所说: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不迁怒,不贰过。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以上五句都是古代君子追求的最高境界,即为人要心胸开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些话平时鲜为人知,少为人用,以之为论据,不仅让人耳目一新,而且也会增加文章的厚重感。
  
  二、避平取巧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读诗如此。作文也是如此。一般说,在论据的选择上,我们对中国的耳熟能详,写起来驾轻就熟,而对外国的,要生疏得多。倘若我们舍弃熟悉的,而改用不常见的外国或外民族的事例、外国的名人名言作论据,会让人觉得新颖而巧妙。如在选择外国事例或名言时又注意避俗避熟——尽可能不选那些为人们熟悉的、用俗了的例子,尽可能选择新颖的例子,就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而且,在论据的使用上中西合璧。古今合用,“放之四海而皆准”,更有说服力。请看下面论据:
  20世纪初,一位美国的意大利移民弗兰克经过艰苦的积蓄终于开办了一家小银行,但一次意外使他破产了,储户也失去了存款。当他拖着妻子和四个儿女从头开始的时候,他决定要偿还那笔天文数字般的存款。所有的人都劝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件事你是没有责任的。”但他回答说:“是的,在法律上也许我没有,但在道义上我是有责任的。我应该还钱。”偿还的代价是他和家人39年的艰苦生活。他寄出最后一笔“债务”时,轻叹道:“现在我终于无债一身轻了。”
  这就是高尚的责任感和道德感。选择这个例子。不仅更具新鲜感,更具说服力,也更能震撼人心。再欣赏一个例子:
  青年时期的大仲马穷困潦倒,流浪到巴黎,期望父亲的朋友能帮自己找一份谋生的差事。父亲的朋友问他有何优点。大仲马只是摇头,似乎连丝毫的优点也找不出来。就在大仲马羞愧地写下自己的住址转身要走时。却被父亲的朋友叫住:“你的字写得很漂亮嘛。这就是你的优点啊。”把字写好也是一个人的优点!从此,大仲马勤奋写作,一步一步走进了大作家的行列。想不到,放大一个小小的优点竟会产生如此的影响!
  假如使用这个例子来说明增强自信,要善于发现自身优点这个道理,相信给人的感受是很新颖的。像《读者》《青年文摘》等一类文摘型的杂志中,短小精彩的故事不少,只要你留心,获取这样的例子并不难。
  诸如惜时的名言,中国的也不少,如颜真卿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朱熹的“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鲁迅的“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举不胜举。但如果你能配以外国的惜时名言,如培根的“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富兰克林的“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海伦·凯勒的“把活着的每一天看做生命的最后一天”,则更使文章增辉,因为空间上的跨越,使得论据更全面,更典型,更有说服力,也显得更巧妙。
  
  三、平中翻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则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生发出不同的观点;同一则材料,在具体运用时,在叙述上注意变换角度或有意侧重,同样也能推陈出新。有这样一则材料,某市长特地叮嘱法院要洗清一农妇的冤屈,还她一个清白,结果这个拖了十几年悬案没用一周就解决了。农妇感激涕零。从正面立意,这是赞扬一个关心人民的好干部;从反面立意,则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人治有余而法制不足等等。
  再如。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笔耕不辍,才有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问世。如果你变换叙述角度,可以证明以下不同的论点:
  1.数十年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才获得成功——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2.数十年的执著追求。面对失败和挫折毫不气馁——执著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是成功的保障。
  3.数十年遍尝百草,无数次的实验才取得成功——实践出真知。
  4.读了医药学书籍800多种,单是摘抄的笔记就装满了好几箱子——没有广博的积累,就不可能有成功。
  论据翻新出奇,方法种种,关键是平常要有意积累,写作时能灵活运用。
  湖北宜都外国语学校 44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