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在实验中师生共同发展
作者:胡 滨
师:好,理清了思路,我们再一起来品味语言。先品读第一片段。请同学们自由朗读1—2节。
师:读得不错。这两节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还渲染了气氛。请问气氛是怎样的呢?
生:(七嘴八舌)悲凉的,伤感的,沉重的。
师:很有体会。你们从哪句读出的?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有感情地读):“沉重的木屐扎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
师:你觉得这句哪些词用得好?
生:我觉得“扎”和“惆怅的雨地”用得好。
师:不错,抓住了关键词。你说说好在哪?
生:我觉得“扎”字写出了爸爸脚步的沉重,与文中的“沉重”相对应。“惆怅”写出了连雨地都为爸爸感到伤感。
师:品味得多好!这位同学说话很有感情。看来,你比较善于读。来,为大家读一读。
生:(朗读)“沉重的木屐扎在江南的雨地里。”
师:停一停。“沉重”不能读得太轻飘,而应语气低沉,读出沉重之感。再读。
生:(继续读)“沉重的木屐扎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
师:还不够低沉。请听老师读一读。
(师读。学生鼓掌)
这是实验教师朱艳执教的一个镜头。朱老师在深圳宝安区一个偏僻的农场中学任教,学生语文基础极差,她苦无良策。自1998年参与“语感教学”(语文本体教学)课题实验后,情况大变。她的学生在深圳市中考中取得了良好成绩,为学校争得了史无前例的荣誉。她本人2001年暑假在河南济源市召开的全国语感教学第四届学术年会上上了展示课并获大奖。
像朱艳一样,深圳市宝安区参与“语感教学”(语文本体教学)课题实验的26所中小学的数百名语文教师,在专家的指导下,通过辛勤的耕耘,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有些实验教师,不仅领会了语感教学的理念,掌握了语感教学的操作艺术,而且在实践中还有所创造。例如:
熟读背诵是语感教学的基本要求。宝安中学金桂云老师为帮助学生积累精粹语言,探索出递进式背诵法、表演式背诵法、竞赛式背诵法、歌唱式背诵法等多种方法。
品读感悟是语感教学的主要策略。光明中学实验教师邱苑银带领学生从三个方面去品读语言:①从声音上去吟味。就是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吟诵,悉心感悟语言的音乐美。②从词义上琢磨品味。带领学生对课文的字词、标点、句子或段落进行思考,揣摩、推敲。③角色参与。在教学中创设特定的言语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以特定的身份,参与言语活动,来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和特殊情味。
海湾中学实验教师刘启良在教学实践中归纳出几种“品读法”:①咀嚼法;②语境法;③美读法;④评注法。
沙井中学实验教师董雪艳尝试在比较阅读中品味语言:①对原文或原段原句进行改写;②对词语、句子、段落进行增删;③变换原句中的词句、句型。
“语感教学”实验在促进教师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语感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课堂上,首先要学生通过听、看、读、说等方式,从整体上感受语言材料;再指导学生对语言进行揣摩、品味,领悟语言运用的精妙神奇;然后熟读背诵,丰富积累。学生在这样的语文课上成功感和自信心大大增强,语文成绩日高,语文水平日升,语文素养日丰。
下面介绍两篇实验班学生写的“语感随笔”,便可见一斑。
今天我看了一篇题为《这雨真好》的作文,里面有句话是这样写的,“雨又劈里啪啦地砸下来”。初读时还未发现有什么不妥,但细品时,发现了不妥,“雨”不是“落”下来或者“滴”下来的吗?为什么这里用“砸”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把上下文读了几篇,终于品出了其中的道理来。原来作者在此处用“砸”是有一定作用的:首先它表现出雨势比前文的“扑”更大:然后要照应妈妈“这是场喘气雨,马上会大的”的话,天好像真的要验证妈妈的话,故意“砸”下来。
“砸”,用得好!
——沙井中学邓细秋
“小屋在山的环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这一文段,将小屋比作花蕊,层山比作花辩,十分有创意。你看!绽开一光线加强一早晨;收拢一夜晚。这不就是晨开夕拢吗?那么把“环抱”改成“环绕”好吗?不好。因为“环抱”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有“环绕”之意,还使人感到很亲切,有情感。而“环绕”显然是大普通了,没什么情味。
——光明中学刘杜娜
在历届“深圳读书月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中,宝安区都能在小学组、初中组和高中组各级别仅五名一等奖中,夺得一名或两名。绝不是偶然的。
宝安区是深圳市的郊区,比起城区来,教育相对滞后,语文教学也一样。但开展“语感教学实验”后,情况改观了。除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明显提高外,考试成绩也明显上升。如中考,不仅平均分逐年提高,而且高分学生逐年增多,宝安中学首个实验班中考取得班均分604分(标准分)的优异成绩。语文高考成绩也是连年攀升,已由过去在深圳市的拖后位置,上升到靠前的位置了。近年更有十几名学生高考成绩跻身于深圳市前50名之内。
广东、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教研员 51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