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现代时尚元素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李群华
侣》这部金庸作品,男孩子一阵欢呼,女孩子马上就谈起李若彤(小说中小龙女的扮演者)。我静静地看着他们,用深沉的语调朗读起小说中的《生死茫茫》章节。当我读到“他是十年生死两茫茫,我和龙儿却已相隔十六年了,他尚有个孤坟,知道爱妻埋骨之所,而我却连妻子葬身何处也不自知……而我,而我,三日三夜不能合眼,竟连梦也做不到一个”时,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都是满脸的悲戚,当我读完这段,教室里仍是寂静,最后响起一个女孩子深深的叹息声。此时无声胜有声,在熟知的故事里,他们重新经历了感情的激荡,重新认识了苏轼的词意。
三、利用动漫促进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理解
动漫也许称得上是中学生的至爱了。学生的课桌上、课本边,常常是他们创作的漫画作品,而动画片更是几近成人的高中生的必看之作。他们几乎是在动漫的陪伴中成长起来的,动漫安慰了独生子女寂寞的心灵,甚至成为了他们最好的伙伴。动漫在他们的心底流行,甚至催生了东方电视台的节目《动漫情报》以及《闪动巅峰》。其实,我们也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它渗入到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去。
首先,向学生介绍些优秀的与诗歌有关的动漫作品。他们对台湾漫画家蔡志忠都很熟悉,于是我就推荐他的《漫画唐诗》。同学们开始也许更多地关注漫画中人物的造型,夸张的动作,但旁边那一行行小字总会引起他们的注意,这时就适时的切入漫画中,就人物描摹、情感的体现、意境的再现,让他们品评一番,他们当然情绪高涨。此时,再异军突起,问:“诗用文字表现好还是漫画表现好?”然后引导他们明白文字诗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漫画诗很直观,可爱,但单一平板。正是在各种艺术样式的相互印证与碰撞中,他们加深了对诗的理解和鉴赏。
其次,在欣赏名作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创作诗歌漫画。曾让学生画过辛弃疾的《摸鱼儿·茅檐低小》,擅长绘画的同学,画出形态各异的“小儿”形象,不擅长的人则充当评论员,也许没有什么作业比这个更合他们的心意了。后来班级里甚至形成风气,有的同学准备好一叠连起来的小纸,一张一张地画起唐诗来,下课时像放连续剧一样展示给大家看。能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高度的兴趣,也许是把漫画引入教学最成功的地方吧。
其实,只要善加利用,这些时尚的玩意儿都能变成最好的学习载体。
四、利用网络强化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理解
1.资讯获取的快捷全面
因特网的迅猛发展,搜索引擎的强大功能,为查询资料提供了方便、快捷、全面的资讯平台,只要简单输入,轻点鼠标,所要信息就尽收眼底,可谓“得来全不费工夫”。古典诗歌的时代隔膜,意境的复杂多解,情感的委婉含蓄等方面给学生造成的阅读障碍,就可以借助网络加以克服。比如在《唐诗鉴赏》选修课中,上“李白”这一讲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然后自己分工,分别寻找李白的生平简介、思想变化、诗歌风格、诗歌成就等方面的资料,通过有目的的筛选,从而找到合适的信息,然后是小组的交流,这就可以对李白有全面而深刻的印象。这样全方位、立体地了解诗人,给诗作的理解带来很大的帮助。时尚的网络为古典诗歌的教学提供了快捷全面的资讯通道。
2.交流的多样化
学生不仅可以利用网络查询资料,更重要的,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及时的、真诚的、多样的交流。在网上,他们可以随时畅所欲言,可以与各种类型的人交谈,其丰富性肯定是课堂无法比拟的。在学习李商隐的《锦瑟》时,我先介绍了这首诗有很多难解之谜,比如主题,甚至锦瑟是人名还是指琴都难有定论。然后建议同学到网上发个帖子看看其他人的理解。于是就引出下面的各种文字:
大概是追忆以前失去的情感吧!(这是情感说的支持者)
可能是对自己一生的回顾,据说这首诗是李商隐50岁左右写的。(上课时没有介绍过,估计对学生会有些启示。)
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的书名,学生读到会有惊喜)
总觉得是李商隐对“韶华易逝不觉中”的慨叹和迷惘,相似情感表达可参见“游园惊梦”的相关曲词——这是种“泛情感”的愁绪,不能狭隘地理解为人生沧桑、恋爱不顺、事业无成等单一的情感慨叹。(写者像个中文系的大学生,有点深奥,学生很佩服。)
诗往往是作者心有所感而凝结成的一颗水晶,但那常常只在一瞬间成形,又会于瞬间变换色泽。对我们这些外人来说即便真有感触,也只能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欲语还休”罢!于李义山本人来说也许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并不愿言明。或许人事皆非,他也无法寻访旧日心绪……(好长的评论,应该有一颗善感而深邃的心灵。学生有共鸣,有深思。)
还曾尝试过在网上对对子。曾找得一上联,在网上征得许多下联,让学生点评优劣。借此巩固格律方面的知识,提高他们的鉴赏评价能力。
上联:雨打南瓜花,地捧金杯天着酒。
征得的下联:
1.烟浮天池水,山扶玉镜月披纱。
2.云掩宫墙柳,绿舞腰肢白作纱。
3.风吹碧荷叶,江摇玉盘水滚珠。
4.露湿秋菊花,玉为肌肤金做骨。
5.风吹扁篷舟,云为棉被海作床。
6.风吹柳树枝,云宠星星月举杯。
学生首先认为第六句不行,有叠词了。接着又有人说第四句不行,“骨”是仄声字,下联末尾应用平声字。经过一番饶有兴味的争辩,他们一致认为第三句最好。一会儿,又有同学说,气势不行。正是在这些争论鉴别中,教学目的悄悄达到了。网上丰富多样的范本为教学提供了难得的素材,这真是省力又有效的方法。
五、利用影视的复古风尚增进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理解
这几年,中国影视界大刮复古之风,拍了很多古代题材的作品,其中自会涉及到古典诗歌、古代诗人,有的影视作品甚至直接运用古典诗歌的意境,直观而生动地体现出诗的意味。像《荆轲刺秦王》这部电影,就很好地表现了易水壮士、慷慨悲歌的意蕴,令人很容易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诗意。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很好地利用那些优秀的有很大影响力的与诗有关的影视作品,一方面与他们点评时尚,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比如最近热播的《七剑》,那飞沙走石的塞外风光,那策马奔驰的男儿勇士,那快如闪电的剑法,都可以很好地与诗歌联系起来。借此机会,我让学生阅读了高适的《燕歌行》和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与电影中的画面对比着来品味。电影中那策马扬鞭、纵横驰骋的铁血男儿,跟高适诗中“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那种昂扬奋发、纵横四海的主人公何其相似;电影中主人公的剑法与杜甫诗中“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的剑法所产生的摄人心魄的效果多么相通。正是在这些相似或相通的对比性观照中,学生对诗作的理解更深入,印象更深刻了。
当然,古典诗歌教学中传统的好方法依然不能丢弃,声情并茂的吟诵,深入细致的讲解,全心投入的情感,都是理解诗歌的有效方法。在此基础上,能适当加入些现代时尚元素,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运用最贴近他们,也最吸引他们的方式来学习古典诗歌,也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
上海市第八中学 2000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