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群众是可以批判的吗?

作者:程东文




  新课标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又选用了《皇帝的新装》这篇脍炙人口的著名童话。集体备课时,我注意到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出现了这样一段话:“读完这篇童话,我们首先会嘲笑那个愚蠢的皇帝,不过,如果注意到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几乎人人都违心地说假话这一现象,我们的思考也许能更深入一层。”同时,课后的“研讨与练习”里又说:“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
  之所以非常在意这两句导向性的提示,是想起过去教这篇文章的情境。当时的《教参》表述是:“本文描述新装的似有实无,以嘲弄皇帝的愚蠢可笑,贵族的阿谀逢迎和虚伪透顶。”“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丑恶,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显然这是一种泛政治化的一元解读。而现在的新教材是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来编写的,教材的导向变了,作为语文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当然应该随之发生改变。
  课堂上,学习到文章主题的时候,就文章中谁应该对“新装”事件负责人的问题,大家讨论得十分热烈。我正在试图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还没说上几句,就有一位同学在下面提问,他说了一句我们意想不到的话:
  “老师,人民群众难道也可以批判吗?”
  显然没有想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简单回答“是”或者“否”显然都不太妥当。的确,成人的研读心得并不能代替学生的思想,于是我和学生有了一场热烈的讨论。
  学生说:“从小学以来,老师都是说要批评统治阶级,就从来没有说人民群众不好的。这篇文章中的很多人就是群众,他们也跟着说假话,也要受批判吗?”
  “我们学童话,只有大灰狼和狐狸是坏蛋,森林里的其他很多很多的小动物都是善良可爱的。”
  “安徒生爷爷的另外一篇童话《白雪公主》里,只有老巫婆变的皇后是坏人,其余的人,那个猎人、王子,还有七个小矮人都是好人。”
  “可是,我爸爸说,有时真理也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是呀,为什么群众一定都是对的呀,我看电视里,皇帝杀忠臣的时候,不是也有很多人叫好吗,连鲁迅也说过围观者是‘看客’。”
  看来,学生的论据还真比较充分,而且思想产生了激烈的交锋。我很高兴,抓住这个契机,带领学生回到文本上,再次深入学习这篇文章。
  首先,我提示大家注意文章的开头。当故事展开到皇帝准备“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时”,有这样一段插叙:“……全城的人都听说这织品有一种多么神奇的力量,所以大家也都渴望借这个机会测验一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么笨,或者有多么傻。”而当故事发展到高潮——赤身裸体的皇帝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时,文章中又有这样的交代:“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位,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在这些描述中,安徒生不仅无情地嘲讽了以皇帝为中心的那群封建官僚,他犀利的笔锋也同样毫不客气地扫到了另一个群体——那些怕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而发出“乖乖”称道的市民;甚至是那些渴望借机测验邻人“有多么笨和傻”的“全城的人”。
  这样,问题就产生了:所有的罪过都是“统治阶级”的吗?在这场闹剧当中,围观的市民乃至“全城的人”该不该受到批评呢?
  我和学生一起思考:在这场闹剧中,老百姓到底有没有责任?
  如果说皇帝赤身裸体参加游行庆典是喜剧的高潮,那么促使这个高潮到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两个骗子的高明骗术是起因;皇帝的奢靡、虚伪是基础;众大臣的自欺欺人在里面推波助澜;而那些担心别人讥笑自己愚蠢而发出“乖乖”称赞的老百姓,也不能说对此毫无责任。至少他们是谎言的盲从者甚至是传播者,为了自己的虚荣心而失去对真相的识别能力。
  那么,为什么作者要这么写呢?我布置了下一个任务:请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安徒生创作童话时的社会环境和它的创作动机。
  很快,大家从网上得到了答案。和19世纪其他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样,安徒生也是一个启蒙主义的信仰者。面对腐败黑暗的制度和利己主义泛滥的时尚,他用童话为武器表达了对现存秩序的怀疑和不满。其中安徒生本人的一段话很能说明问题:
  “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当我为孩子们写一篇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住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听。因此我也得给他们写一点东西,让他们想想。”
  经过讨论,我们认为,这句话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童话不但要启迪孩子热爱真诚,憎恶虚伪;同样也让在旁边听的父母亲想想,自己在现实中有否充当那些站在街上或窗子里为新装欢呼的角色。
  至此,学生对能否批评群众的问题有了比较明晰的认识。
  接着我又问:“作者对人民群众的批判和对皇帝大臣的批判是一样的态度吗?”
  可能是刚刚掀起的头脑风暴还在继续,学生对这个问题更感兴趣,他们自觉地回到文本中,又开始了深入的思考。
  从本文的教学中可以看出,我们有必要跳出过去的一些话语模式的限制,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认真审视课文的主题内涵,从而还原阅读的本质意义,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认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