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乐在游戏趣无穷

作者:陈爱娟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先生在《风筝》里的这句话,可以说就是他的儿童教育思想。其实,在先生的心目中,孩提时代一定要有游戏,否则,他的童年便是灰暗无光的。
  
  一、(风筝):别人的阻梗系不住飘飞的开心
  
  真正的童年离不开游戏,尤其是十岁内外的人,正是迷恋自己钟爱的游戏之际。为了实现这个小小的“目的”,“我”的弟弟冒险躲着做自己心爱的风筝,而“我”,在找到他之后,恼怒万分地把弟弟即将完工的喜悦埋藏在被践踏的耻辱之中。然而兄长的粗暴岂能阻止他对风筝的爱好?他依然要张着小嘴呆看空中出神。因此,于我们而言,小时候,风筝是快乐、童趣、虐杀、践踏;长大后,“我”明理懂事了,悟到了儿童的要义在于游戏,于是,风筝变成了回忆、痛苦、后悔、自责和内疚。当然,这让他懂得了教育儿童的原理,也算是一点经验与收获吧。
  教学这篇文章时,我从网上下载了歌曲《三月三》,并且把歌词翻印给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反复播放,要求每个学生都会唱为止。上课伊始,我就播放歌曲的伴奏音乐,当凄婉柔美的音乐回荡弥漫在教室时,所有学生禁不住轻声哼唱起来,这无形的气氛营造与渲染,教师就用不着多费口舌再花心思了。然后,让他们谈感受:你从歌曲中悟到了什么?从学生的悟中引出本文教学,提出问题:游戏贯穿本文,你能说出文章中对待游戏的不同态度吗?教师提醒同学,用两个标准看:时间和人物(可列表说明),四个小组各讨论一人一时,要求抓住关键词句品味体悟,由一个记载员记录小组讨论的内容要点(回答不得重复),推选一人作主发言人,在班上回答,教师点评指正。
  这篇文章采用讨论式学习法,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有言可发,既关照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又不让文本语言流于空泛。
  
  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园香径独玩耍
  
  家庭条件的优越,给予“我”的儿时更多的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屋后的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在这里玩耍,“我”可以欣赏层次不同的自然美景,观看小动物的活动等,以此来满足好奇心、求知欲。“我”夏摘桑椹冬捕鸟雀,整天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既好吃又好玩,在自得其乐中自娱。为打发无聊时光,“我”转而在课堂上寻找新游戏:画绣像。
  由于这篇文章也分为两个时段(只不过,它都是童年时候的事),因此,教学时我还是抓住游戏开展讨论活动:百草园的“乐趣”在游戏,他玩的那些有趣游戏各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盯住要紧的词句读读品品悟悟;三味书屋的无味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如此一对比,让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回答,激发他们透过文字看人物心态,联系自身实际谈感想——我的童年度得怎样;或者开展小辩论:寿镜吾老先生是不是一个好老师?明确:“我”爱自由的天性,在百草园中得到了极大张扬,而在书屋里,我被禁锢在一方小天地里,读那些无用的死书,做那些枯燥的对子,课堂上的学生基本都心不在焉。——教学括动能有效引导学生读出人物的这些感情,还有什么需要老师喋喋不休的呢?
  
  三、《社戏》:岁月掩不住儿时与伙伴共处的快乐
  
  《社戏》的游戏之乐,则全异于以上两文,它主要体现为三个“趣”:乐趣、野趣和情趣上。这是学生的回答而不是我的概括。“我”喜欢去外婆家,因为那里有一批“即使打了太公也不会以为是犯上”的淳朴村民,和既尊敬“我”又可以毫无约束地取笑“我”的伙伴,我可以在小伙伴的带领下去看社戏。“景随情迁”,欢喜的心情,一路上看到的都是好风景,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两岸的水草和河边的豆麦发散出来的清香……无论哪一种感官,都美滋滋的、乐陶陶的,心里那个爽呀!
  美的是行船的过程和心情,真到了看戏时,大家却觉无趣,直至在叫骂声中打船回家。“偷豆”一节自然而然呈现在学生面前——且不去辩解这里的“偷”是否合理合法,单看那吃豆的情节,就把学生引得口水直流——为什么平时吃豆吃不出先生所描写的意境?诚如结尾所言,同样是六一公公的豆,“偷”着吃的味道之所以香美,因为是现摘现吃的,新鲜;因为豆是偷来的,有情趣;因为有小伙伴相随,有乐趣;因为在田野里摘、在晚上的船里烧着吃,有野趣……学生缤纷的答案,无不见证着他们的积极思维和思考,课堂上活跃的气氛中所显现的,是他们以文为本、以读悟为手段的结晶。
  故该文的教学,我撇开常规思路着眼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表现当时农村孩子的淳朴厚道、热情好客的套路,从末尾的两句话人手,向学生抛出一个总领全纲的问题:那夜的戏真的很好看吗?为什么?步步深入,带领他们深入文本世界,用自己的言语诠释课文的语言,最终实现“因为有‘游戏’,所以长大后我还对看戏留恋不已”的教学目标。
  因为游戏,才使先生在长大后留恋不已,忘怀不了。如果没有游戏,也许这些童年轶事早已扔到九霄云外。对它们的教学,虽无定法,但只要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实施具体的教学就轻而易举了。
  浙江绍兴县秋瑾中学 31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