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曲辫子”是骂人话

作者:裴 伟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多收了三五斗》中有“曲辫子”,课本注为:讥笑劳动人民的话。清朝时男子都有辫子,辫子常梳编才光滑挺直。劳动人民没工夫常梳编,辫子就显得蓬松、弯曲。
  无独有偶;鲁迅先生的《“抄靶子”》文章(后收入《准风月谈》)中也出现过“曲辫子”:“我不是‘老上海’,不知道上海滩上先前的相骂,彼此是怎样赐谥的了。但看看记载,还不过是‘曲辫子’,‘阿木林’。”
  旧版《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7页注释“曲辫子”云:“即乡愚。”什么是乡愚?即乡镇愚民,也是中国诙谐文化传统中常见的的形象主题。笔者是扬州人,生活在镇江,靠近吴方言地区,我对乡愚,只是在扬州人李涵秋《广陵潮》中读到过回目“侮乡愚小嬉仙女镇 应科试大闹海陵城”,对“曲辫子”,感到陌生。工作后接触到苏州一带的老人,他们说“曲辫子”是骂乡下人的话。
  最近新版《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17页改为:“汪仲贤《上海俗语图说》:‘上海人目初到上海者为“曲辫子”。“骂人话,意为猪,因猪尾巴短如辫,常卷曲。”这样解释,比“乡愚”易懂了,比课文的注解也到位了,因为讥讽和辱骂毕竟有别。
  上海话、苏州话中“曲辫子”就是“猪猡”。叶圣陶文章中用的是苏州话,当然课本注释应该与《鲁迅全集》新版注释一致起来。
  江苏镇江市教育局办公室 2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