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语文道路上的起承转合
作者:程一凡
起步乡镇:教育生涯的奠基
80年代初,带着一份幼稚,带着一腔热血,走上了三尺讲坛。所在的学校是远离县城的镇中学,条件较差,学习资料欠缺。没有经验的我,只守着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参,以课堂为唯一教学活动范围。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围绕着考试转,以为把语文知识教给学生,学生能考个高分就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很少考虑。这一封闭、片面的教育思想指导的结果,是将生动丰富的语文课变成了枯燥无味的应试课,忽略了学生这一主体的地位。学生鲜活的灵性没有了,个性得不到重视。可以说,对语文教育观的认识是混沌而模糊的。后来,对自己的语文教学有了一定的反思,也进行了一些没有系统计划的改革实践,教学获得了一定的效果,赢得了学生和同行的认可,由此尝到了改革的甜头。
这一阶段,是难忘的起点,是实实在在走过的一段岁月,是一次历练,是知识的巩固与运用的实践,是我教育生涯的奠基阶段,也是我后来反思的基础。
承于城市:拜读名师,改变旧我
后来,调入县城和省城重点中学工作,视野更加开阔了。更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发现了教学中的问题。这些使我学习的欲望更加强烈。于是,喜欢上了语文杂志,知道了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语文界前辈,被他们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所吸引。他们新的理念,新的视角,给自己以强烈的思想冲击和震撼。自己不断地从前辈们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感悟中,获取了书本中无法得到的知识和教学的艺术。对此,还不满足,又对崛起的新一代教师感兴趣。于是,又读程红兵,品韩军,析李镇西,看程翔,他们先进的理念,创新的实践,开放的思维,无不再一次冲击着自己的思维。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自己欠缺的是什么,需要补充的“营养”是什么。于是,在不断向名家学习的过程中,我成了一个“不安分”的人,不喜欢做教参的“奴隶”。在应试教育越演越烈的80年代末和90年代,自己小心谨慎地进行了课堂改革,追求庄谐并重、美教活教的风格。
这一阶段,在名师的引领下,承其前辈的鲜活思想,不断地改变着我的教学、我的课堂、我的风格。在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受到了学生欢迎和社会的承认。
转于观念大地震:理论与实践的交融
如果说,在名师的引领下,我走进了一个新的语文天地,那么,参加国家教育部举办的首批“跨世纪园丁工程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和“华东师大名师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则是我的观念和我的教学发生根本变化的转折点。在这里,全国语文界大师们站在理论的高度和实践的层面,让我们更多地接触了人文精神、美学、人的哲学、交往理论以及国内外的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经历了头脑大风暴,经历了观念的大地震。原有的教育观念受到极大的冲击,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理论修养。同时,在学习期间,参观了北京四中、清华附中、北大附中和华东师大二附中等全国名牌学校,耳闻目睹了这些学校的语文教学的巨大变化,视野更加开阔,观念的改变和创新意识更加强烈。于是,参加了一些课题的实践,将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运用于教育实践中,进行了大胆探索,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深受学生的欢迎。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不能不提到下面这一点:倾听学生的声音,是提升自己教学层次不容忽略的有效途径。教师的成长,有着多方面的因素,而往往容易忽略的是自己的学生。我的经历告诉我,教学生活中最大的收获并促我不断反思自己教学的原因之一,是假期与毕业后的学生的心灵对话。他们中有大学生、研究生、留学生、教师,最大的与我的年龄相近。在与他们谈各自的见闻、生活的感悟之余,就是听对我教学的“评头品足”。这时的交谈他们没有顾忌,原来当学生时不敢说的话现在可以说,这时的心灵吐露是真实的,是弥足珍贵的。当他们多年后还津津乐道于某节课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时,对我是极大的鼓励;当他们直言或者含蓄指出我的教学方式还可以商榷时,我听出了善意的批评和建议,这促使我去认真反思,并不断地从学生这一角度,去改变我的教学。
这一阶段,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改变着自我,完善着自我,让我受益匪浅。
合于课改:提升着自己的认识
成都郫县有幸成为国家级课改实验区,也因此有幸更早更多地接触一些名家,有更多的机会聆听人教社顾振彪、顾之川、温立三和华东师大的巢宗祺等老师的报告,新课程理念逐渐在头脑中扎根。同时,观摩了一些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研究课,又多次聆听了湖北省教研室史绍典老师对课堂教学精彩的点评,引起了自己深深的思索。
于是,新的语文教育观在头脑中逐渐明晰了起来:在教学教研实践中,要追求博、实、深、活、情、美的教学意境。
博:强调教师应用自己的渊博知识与学生进行智慧的对话,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吸取知识,厚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实:讲求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通过实实在在的语言素养训练,让学生能正确掌握并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深: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对课文理解有深度,对生活的感悟有深度,尤其是思维的层次有深度和广度,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肤浅的层面。活:一是语文教育要引进生活的活水,二是课堂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倡思维的碰撞,体现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这一鲜活的个体具有鲜活的思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情:主张营造教师情、学生情与作者情三情融合的课堂氛围,让课堂成为师生真诚的情感交流和心灵交流的场所。美:追求庄谐并重,追求“美教活教”的教学境界,让学生“愿读、乐学”。
起步于村镇中学,承前辈之鲜活思想,转于反思之提升,合于新课程改革实践。这是我的语文道路的概括。辛勤的耕耘也获得了回报。在全国20多家杂志上发表了教研文章100余篇,也获得了国家教委、人事部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等多种荣誉称号。
清清白白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学习,踏踏实实地做事,切切实实地反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次反思一次提升,这话虽朴素,却是经历告诉我的。
四川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