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万紫千红总是春

作者:董一菲




  语文综合实践课是课程改革春风骀荡中摇曳着万紫千红的花朵。“语文”“综合”“实践”包含了太多太多有待认知、有待探讨、有待商榷、有待开拓之处。综合性,实践性,自立性,开放性,生成性,这本身就是谜一样的未知,她以难以言传的魅力在召唤着我们语文教师走进新课程,成为课程的建设者。
  我以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求教师具有诗心慧眼。
  
  在新课程中,教师已不仅仅是教材的传授者,更是新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诗心”“慧眼”,具有“触手成春”“点石成金”的本领。仲老师的课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可谓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在蒲公英身上发现了美与诗意,让孩子们在实践中、生活里去寻找那份悲天悯人的情怀,立意高远豪迈,温婉不失赤子之心。曾老师的课选材更具生活化,更具时代气息,在教学中,曾老师避免了庸俗化倾向,将时尚广告与文化对接,特别是与语言对接,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规律,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直捣重中之重。程老师的课匠心独运,入题小巧,从成语“始作俑者”入手,胆大心细,追根溯源,探究成语背后故事的背景,可谓四两拨千斤,很有学术气息。赵老师的课从古代民居楹联发微,探讨徽商的文化内涵,直指地域文化,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潜在性与生成性,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社会,有一份沉甸甸的重量,角度好,挖掘深,洋溢着文化古国文明的骄傲,有助于学生体认文化和历史。
  总之,四节课都聚焦了社会、生活、文学、文化,执教者都具有教学的智慧和开发课程的才情。四个课例都体现了活动内容的综合,追求语文知识和生活知识的整合,跨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注意了语文知识在综合实践中的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教师都具有诗心慧眼。
  
  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背景。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体现了“五大”特点:大容量、大民主、大综合、大互动、大规模。这一课型既体现各学科的交叉渗透,又体现了教师学生的思维见解的高端碰撞互动,因此,没有一点过人的本领,没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是难以胜任这样的课程教学的,它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博”而“专”。所谓博,指的是博览群书,通读文学、历史、美学、心理学作品,终身学习,锲而不舍。所谓“专”要有自己的研究方向:有的可以成为“红学家”,有的可以成为“训诂家”,有的可以成为“唐诗”专家,有的可以成为“楹联家”,这样才能胜任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程进祖老师的“阅读·质疑·表述”一课就体现了浓浓的学术味道,这一课以“始作俑者”为切入点,涉及到了先秦的丧葬文化、民俗文化、儒家和墨家的主张、孔子和墨子的论争,无论是教师的点拨、组织、深化、升华还是细针密脚的穿针引线都体现了教师深厚的学养功夫,没有一份积累是万万不可能的。
  
  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求教师具有极强的组织调控能力。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走访调查、走访问卷,尝试、研究、讨论,但并不等于大撒把,并不等于教师在课堂上“无为”。教师的作为体现如下:
  首先,教师应有一个大的选题。选题既要接近学生,对学生有价值,又要自成体系,不可漫无边际。其次,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研究过程必须有切实的指导。古人云“世间可告人者唯法耳”,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再次,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交流点拨到位。这种点拨,往往是即时的稍纵即逝的,因此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严峻的考验。最后,一节好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看它的生成性和开放性,教师万万不可面对突发观点措手不及,教师万万不可轻易下结论。
  
  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求教师在百转千回中万变不离“语文”。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顾名思义,它是从属于语文学科的,至于它和哪一学科综合或延伸拓展到哪个领域,最终还应是“语文”一线在手,否则就成了文化课、历史课了。
  这就需要教师有深刻的体识、明辨的双眼、清醒的教学设计,千万不可无限制地延伸,无限制地综合,在语文“究竟姓什么,究竟是谁”的质问迭起的时候,语文综合实践课的定位更显得艰难而又敏感。
  语文教师应该高扬“语文”旗帜,使语文课不再变味。在这个意义上,仲老师的《哦,那株蒲公英——寻找诗意的课堂》,我以为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虽然表面上有诵读,即教师的抒情诗朗读,表面上有关于“练字”的咂摸,如选用“挖”“带”“埋”“葬”等等,然而这也给人一种很牵强的感觉,这是语文搭台,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在唱戏,并且唱得略显牵强,有几分煽情的味道。语文的滋味、文学的味不浓;相反,说教和牵强附会的程度太深,学生一直处在被动的状态下被启发、被灌输、被感染、被牵着鼻子走,就整个课堂上看,教师独角戏的痕迹重,更像教师的内心独白和心灵感悟,由于语言和文学处在浅表的认知层面,因此它更像一节类似于关注生命、爱护自然的班会。
  而程祖进老师“阅读·质疑·表述”一课,虽然在课的命题上“阅读”“质疑”“表述”这三个词语文味十足,但深入到课堂当中去,却发现落实不够。“阅读”,读什么?“质疑”,问题的落脚点是什么?“表述”,围绕什么来表述?我认为这些都有待商榷,整节课的重心还是有点重文化、轻文学,重“丧葬”知识,轻语文知识。因此,我以为,如果说这是一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毋宁说是一节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虽海纳百川,虽百转千回,但凝结不变的仍应是语言的魅力和文学的魅力,我以为这是语文教师永远不应忘怀的,只有如此,才是正品,才是上品。
  另外,我以为这四节课还存在如下几点不足:
  第一,没有脱离传统语文课的底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待改变。
  在这四节课当中我看到了仍然是教师的讲授式,师生的问答式,学生之间的问答式和学生的简单提问,一招一式还是十足传统教学的模式,我们感觉到教师还在戴着沉重的传统积习的桎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彰显得远远不够。
  第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够大气。
  这四节课问题琐屑,学生探究的空间狭小,仍然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缺少探究后的发现。教师缺乏大家风范,还是传统教学的小打小闹。
  第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做不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位一体。
  这四节课要么语文缺席,要么综合偏废,要么实践活动虚设,有机统一难觅。教师有些拙于应付,难以兼顾。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课程改革中的一朵奇葩,许许多多教师呕心沥血的努力,充实着我们的认知和理论,使我们有榜样可学,有教训可借鉴。
  黑龙江牡丹江二中 15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