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湖心亭看雪》释疑二题

作者:邹兆文 单 君




  [强啜]勉强喝下;
  [强饭]努力加餐,勉强进食;
  [强醉]勉强醉饮。
  这五个例子中的“强”字均读qiǎng,应该可以说明“强”后接表示吃或喝一类意义的动词时,是“勉强”和“凭努力方能完成”的意思。
  另外,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作者想要表达畅饮的意思,完全可以选用诸如畅饮、痛饮、豪饮、快饮等词语,而不应该选择一个容易生发歧义的“强饮”。
  
  (三)语境分析
  课文中提到:“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请注意这里一个“拉”和“饮三大白而别”的连续动作。金陵人见有知音到来,“大惊喜”,自然是先邀我同饮,而张岱一定是有所推辞,于是才有了“拉”的动作。张岱为什么会推辞,一种可能是不善饮酒,另一种可能是此时并不想喝,不管是哪一种,都会使他“饮三大白”的行为显得勉强。再有,如果是“畅饮”的话,张岱理应入座续饮,且饮且谈,怎么会喝下三杯马上就走呢?
  以上我们通过具体的文章语境进行推断,如果联系到文章以外,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讨,张岱善于饮酒吗?这我们可以从张岱本人的文字中找到答案。他在《自为墓志铭》中这样描述自己的性情癖好:“……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师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这些文字,简直不是写出来,而是流出、淌出的,在这样的文势下,如果张岱好酒,怎么可能不写出来呢?
  《张东谷好酒》一文则描述了张岱先祖太仆公以豪饮著称,而后辈却不善饮酒的情况:“余家自太仆公称豪饮,后竟失传,余父余叔不能饮一蠡壳,食糟茄,面即发赪,家常宴会,但留心烹饪,庖厨之精,遂甲江左。一簋进,兄弟争啖之立尽,饱即自去,终席未尝举杯。有客在,不待客辞,亦即自去。”从文中看,到张岱父叔这一辈,一螺壳的酒也喝不下去,吃酒糟炒的茄子也要面红。文中未提到张岱这一辈有所改观,看来先祖豪饮的风范是真的失传了。
  能够直接表明张岱不善饮酒的是《龙山雪》的一段文字:“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欲之,竟不得醉。”天寒地冻,以酒御寒,理应多喝一些,而张岱却是“勉强”举大觥敌寒;以积雪助酒,居然没有喝醉,想必作者本人也是很奇怪自己的超水平发挥,所以用了“竟不得醉”的表述:看来张岱的确不是一个善饮之人了。
  总之,无论是从“强”字的义项分析角度,还是从“强”跟表示吃或喝一类动词的组合来看,或是从课文的语境角度分析,“强饮三大白”的“强”都应当是“勉强”的意思。而我们着意考证张岱不善饮酒这一事实,就更确凿地支持了这一观点。
  ①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89年版
  ②③④⑤张岱《陶庵梦忆》,青岛出版社,2005
  浙江临海市教育局教研室,临海市台州初级中学 3170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