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觅渡,觅渡,渡何处

作者:石修银




  课改了,我们又面临新的教材,新的课堂,我们准备好了吗?
  审视课改的要求,聆听时代的呼唤,瞩目我们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在学生中在学科中的地位,我心沉甸。
  
  无措的老师
  
  开学了,一老师一翻《教参》,惶恐了:只是些他人的评论文章,我怎么上课?
  钱梦龙老师说:“一个语文老师成熟的标志,就是自己能独特处理教材。”我们从师范中文系毕业的老师,有多少人可以推开《教参》独立处理教材?随便拿一首诗歌,一篇散文,你能分析得条条是道吗?
  于漪老师说:“语文老师要有时代的年轮,要与时俱进。”对于语文研究的发展,对于语文教学新的理念新的课堂,我们语文老师又了解多少?
  一位老师看到诗歌鉴赏题,就先把答案抄在考卷上。我疑惑。他说:“诗歌鉴赏,你会吗?不看答案,我敢说,没几个老师能够这样分析。”“那你怎么上课?”我问。“念答案吧,学生老老实实记下,慢慢体会就行。”他蛮有把握。
  开课了,开古文课,没人听;开现代文赏析课,有一些人听;开作文课,大家心情就振奋了。为什么?因为作文最难教,最不会教。现在福建高考作文70分了,学生总希望多上作文课而提高语文分数。可老师恰恰是在作文教学方面最无策,尤其悲哀的是,我们一些语文老师还不会分析学生作文,只会是从最直观的语言来“评判”其优劣,对学生另类之作,更是束手无策。
  一位语文老师说:“语文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有两种:要么是最烂最差,因为跟了这语文老师一年二年,什么也没学到,没留下一丁点可值记忆的东西;要么是终生难忘,因为他给了学生以终生受益的知识与能力,丰富与厚重了学生的情感与思想。”
  我们只会比照教参比照参考答案来上课,没有自己的品读与深入的思考,没有发现与捕捉学生鲜活的灵性,没有让学生尽情地与老师与文本对话,飞扬他们的青春活力,那么就只是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了。我们怎么会让学生“终生难忘”呢?
  柳斌说:“人之患在不好读书。”学无止境,思无止境。一些老师,一听要写学年论文,就来气:这领导行而上学,老师能上好课就行了,干吗还要写论文?我想:一个本科毕业的语文老师,教了十几二十年的语文,没有一点自己的思想与感悟,没有自己对某一二问题或独特或深入的思考,只会是人云亦云,只会用旧船票登新船,对得起你的学位你的文凭你十几二十年的教学生命吗?还有,我们在教学生写作文,我们自己却不动笔,却写不出像样的文章,能让你的学生信服吗?还配教你的学生吗?
  
  窘迫的课堂
  
  一学生说:一个人读《窦娥冤》时,我哭了;听老师讲《窦娥冤》时,我却睡着了。
  语数英是主科,“地球人都知道”。但这三科中,上课最没人听的,就是排在首位的语文;可以逃课的,也就是排在首位的语文。为什么?
  有学生说,语文课上讲的往往不考,你看高考,课本的内容又有多少?听不听还不一样?于是,语文老师为了对付学生的瞌睡,对付学生的逃课,就在课文分析时大量插入基础知识,如分析为什么文中这个句子的衔接得那么好,高考与此相关的题目有哪些。一篇情感浓郁意蕴厚实的课文,被“现实”地势利地肢解得支离破碎。如此,我们的学生如何能感受窦娥的善良,窦娥的不屈?如何有灵魂的震撼?又如何能感受厚重的文化内涵?
  有的老师说,我上古文,你不要来听课,古文大家讲法都一样,都是翻译字词句,了解“之”呀“者”呀在取什么作用或是翻译成什么,找出词类活用现象与特殊句式的语句。这老师似乎也有难处,不讲这些,那讲什么?《项脊轩志》浓郁情感,考试又不考,你认真让学生品读了课文,学生更会有意见呢。
  如此枯燥,没了情感,没了思想,学生听课的激情从何来?更何况“考试很少考课本”。
  2005年福建高考大变脸,前六题选择题不考了。考生懵了,学校骂了,家长恨了,语文老师更是恼了:这样不考语文基础知识,我们以后怎么教了?我们的老师知道,语文基础知识很实在,你不懂“远足”何意,就不懂“他远足旅行”是错句,选择题你就要少得三分。你不懂“七月流火”指天气变凉,你就会认为“七月流火,我们不畏困难,顶着烈日而行”此句正确。在这里,语文老师找到自己的权威,自己的尊严。可现在,这些突然不考了。语文老师更悲哀了,一些领导也更现实了:“高三语文要让路,课时要减少,一周三节课就够了:一节课学生图书馆阅读,一节课讲练作文,一节课讲练古文或练习。”
  记得1905年6月10日,福建的评卷老师来到评卷会场。一著名教授在会上说:“这套考卷出得好,更好地引导学生以提高自身素质为首要,也将提高我们语文老师在领导眼中在社会上的地位。”此语一出,全场哗然。素质教育很重要,但我们的语文老师很困惑。刘守琪,57岁,湖北省武汉中学高三语文教师,却接连两次被学生在媒体上公开“弹劾”——上课“神侃”,学生痛心疾首:“他完全忘记了他讲课的所在是一个毕业班的课堂,他面对的是一群恨不得把1分钟当10分钟用的准毕业生……”
  作家梁晓声道:“教育是诗性的世界。”我想,语文课堂更是诗性的课堂。但是,急功近利的教学,“现实”的应试功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摒弃了厚实的文化,摒弃了学生个性的体验,追寻的是答案的明确与唯一,追寻的是心中的踏实与明晰,如之何让学生有诗意的飞扬?而一旦要对学生施行素质教育了,我们的老师就更害怕了,更无措了,更担心了:这下,语文该怎样教了?课堂又怎样面对在张望大学校门的迫切眼睛?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就是生活,应该说,语文课是中学生所学学科中最可鲜活的,最可富有情趣的,但一落到我们的“老成沉稳”的老师手上,则是灵气散了,活气没了。语文课是最富有人文底蕴的课程,其情感浓郁思想厚重,最能打动学生的灵魂,最能激发学生的生命体验,但碰上了一个手足无措失却底蕴的老师,变得索然寡味,苍白干瘪。悲乎。
  
  无奈的考试
  
  一老师说:别太认真了,你就是课上得最好,你投入的最多,你的成绩不一定就最好,因为语文评卷最有变数。
  05年福建高考,注重了语文素养的考查,几家欢乐几家愁。相对来说,会教作文的老师更吃香了些。但有人也很“理性”:“这不一定,你想一想:高考一份考卷,老师看了有多少时间?”
  福建师大孙绍振教授曾道:“可怕,90秒钟定终身。”
  我去年参加评卷,我一看:“可怕,60秒钟定终身。”
  评卷中有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评卷第一天,吻合度最低,我的67%,在一组中算是最高的了。因为大家最认真,一般为130秒左右看一份。第二天,大家逐渐适应了,大约120秒左右看一份考卷,吻合度就达60%、65%。第三天到第七天,大部分就趋中打分,43,44,46,47,45,44,42,偶尔打个56,5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