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语言训练课实录

作者:陈惠珍

人气指数如何。(有39人举手。师在句子旁边写下39。)
  生:我推荐这句:我的忧伤犹如沉睡在海底一千年的石头,记忆永远停留在了那黑暗深处。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地表达忧伤的程度。“沉睡”“一千年”“黑暗”这些词都能很好地说明忧伤的程度之深。
  师:这位同学现学现用,模仿刚才表达忧愁的句型来造句,很聪明。来看看人气指数如何。(有29人举手。师在句子旁边写下29。)
  生:我推荐这句:我郁闷地立在闹市中。他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造句,“郁闷”与“闹市”形成反差,更显郁闷程度之深。就好像越喧闹的地方,人更易感觉孤独。这就是对比反差的效果。
  师:嗯,很不错,知道运用对比手法来制造一种强烈反差的效果,句子也很简洁。来看看人气指数如何。(有27人举手。师在句子旁写下27。)
  生:我推荐这句:我的痛苦化作枯叶,秋风将它扫进阴沟。“枯叶”“秋风”“阴沟”这些都是带有破败、萧瑟、阴冷意象的词,营造出一种痛苦的意境与氛围。
  师:环境的营造更能烘托一种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10月情绪的深度。也是不错的一句。且看人气指数如何。(有35人举手。师在句子旁边写下35。)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把目光投向黑板,看看人气指数最高的三位同学分别是哪几位呢?让我们为他们的美丽鼓掌,为他们的诗意喝彩。当然,除了这些被推荐到的句子之外,其他许多句子的表达与以前相比都已获得了很大的进步。下面请获奖者上台领奖。
  (颁奖。拿出三朵太阳花,分别奖给人气指数最高的前三名学生。)
  师结束语:愿我们的语言就像这鲜花般越来越美丽,愿我们的表达越来越诗化,愿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下课!
  
  点评
  黄琼:这是一堂训练课。评价一堂训练课是否成功,我以为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目的是否正确?手段是否恰当?以此来看,这堂课是成功的。目的正确,语文课就是要着眼于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理解和运用好的语言。手段也恰当,着重于词语、句式的比较和锤炼,有讲有练,有引导示范,也有开放式实践。从学生的发言和练习看,基本上实现了教师的预定目标。
  傅寒晴:从“我很忧愁”到“我的忧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长在无人经过的路旁”,教师努力引导学生用具体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概念,这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语言、品鉴语言,从而美化、强化学生的语感。
  董汀丰:读着课堂实录,我好像坐在电视屏幕前看选秀节目。课堂上,教师似乎成了节目主持人,而学生都似乎是来参加选秀的选手。整堂课有说有唱,有评比有颁奖,在热烈的气氛中,学生感受与领悟着汉语诗化语言的美丽。
  郑飞艺:确实如此。看得出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思维与情感的火花已被点燃,这与活泼新颖的教学方式是分不开的。
  董汀丰:我觉得有一个环节可作些调整。那就是在推荐最佳句子时,可先组织引导学生将推荐出来的句子来一个相互比较,然后再决定“人气指标”。而不是推荐一句表决一句。如果这样安排,也许能让学生对句子表达效果高下的细微感觉更加敏锐起来。
  郑飞艺:在比较中体悟句子的情味确是锤炼语言提升语感的好方式,但脱离语境评判句子表达效果是不恰当的。语感是语境之感,表达效果与表达意图、表达对象是结合在一起的,不能孤立判断。断言“我很忧愁”这样朴素的表达“有点苍白”是有失公允的。
  黄琼:我也这么认为。看得出,教师对语言的认识还是比较抽象的——将语言从语境中、从人对语言的运用意识中抽象出来来评说它的好、它的美——这无论如何总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语言美不美不在于它在用词上是否文绉绉,是否含蓄,是否用了修辞,而应该从运用者的运用意识,从语言的交际目的上来判断。课堂上,师生只是就句子内部做出一些描述,而撇开了说者和听者这两个虽在句子外部但实际上却是交际基本前提的因素,然后便以支持者的多寡来衡量美丑程度。显然这背离了言语的基本特性。
  另外,这样的语言训练,作为整个语文学习中一个细小的学习环节,为实现某个阶段性的、辅助性的教学目的,是可取的,但如果将其延展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取向则不对。
  董汀丰:我认为这种酷似电视选秀类型的教学,虽然不会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常态,但偶尔为之,对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还是很有效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