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语感培养须“理会文字”
作者:王尚文
本期刊载的这四个课例,最令人欣喜的是把语文课上成了真正的语文课。四堂课都着重“理会文字”,从这一点上看,具有十分积极的示范意义。
“理会文字”(或者说咀嚼言语形式)我以为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阅读引导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教师的引导,可以带领学生直接走向指定地点,但更应当鼓励学生自主探寻。如《北京的胡同》中,对“细细地”的解读,是否也可以是“细小”“轻细”呢?年纪大了,又推着车,老人的步子是细小的;穿着布底鞋,老人的脚步是轻细的。我想,学生若这样理解也是适合恰当的。而现在教师用“对不对?”似乎指定了一个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体味的空间。我以为,阅读引导的目的是使学生产生一种阅读的愿望,激发一种探究的兴趣,而不一定是一个结论。结论当然也重要,但阅读愿望与探究兴趣更为重要。
二是注意阅读引导的方向性,重视并处理好“人文”与“语文”的关系。“理会文字”并不是“唯文字论”。学生语感的不断广化、深化、美化、强化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心灵的成长发展过程,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体现在以流动于课文言语中的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来规范学生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并且努力使之臻于美的境界。“人文”原在“语文”中。如果脱离“人文”一味追求“语文”,这与我们所说的“理会文字”的宗旨是相违背的,这其实就陷入了“纯粹技术主义”的窠臼之中了。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理会文字”中情感、态度的倾向,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中几位教师评点时提到的血腥气,把对文本言语的揣摩引向林冲杀人有讲究,引导学生欣赏林冲杀人的技巧,这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北京的胡同》一课中“天子”一说也是如此。
“语感”离不开“情感”——这是我们在强调“理会文字”力求凸显“语文味”时需要高度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