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用文本摇动学生的写作心灵
作者:刘德福
当古代的学子们启蒙时每天在吞入《千字文》《名贤集》《百家姓》《千家诗》的时候,我们知道,他们实际上是沉浸在一种审美性文本的熏陶之中。这些名句中既包含了语法,又包含了修辞,而又不止这些。学子的语言区在背诵研习中形成了一个个“语言模块”,这些“语言模块”储存在学生的大脑语言区中,具有整合生成新的写作语言的作用。当学生写作文时,这些“语言模块”就会与他写作文的题目题材连通,一篇篇饱含作者自己才情文思个性的言语作品就问世了。但是,当我们游离于文本去讲写作技巧的时候,就成了缘木求鱼了。
中国的对联,是最能反映汉字特点的一种文章形式,也是中国古代训练学生才思和语言智慧的最佳方式。虽然,对联教育的氛围离我们已经相当遥远了,但是,我们还可以从电影电视以及描写古代才子的文学作品中看到对对子的富于挑战性的场面。我说,对联是一种文章形式是有根据的。好的对联一般要运用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运用对比和虚实结合的思维格式。比如对联“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这就是一篇文章绝好的构思背景。这里既有构思方法,又有修辞手法,还有含蓄深沉的人文意蕴文化意蕴。古人对对子就是一种在模仿上联的语言思维写作技巧中生成自己语言智慧的路子。对着对着,学子的写作心灵就被摇动起来了。
用文本摇动学生的写作心灵,指的是用文本的优美语言优美形式改变学生的语言形态,提高他们的语言智慧和语言能力,优秀的文本就成了他们的语言思维和语言智慧的磨刀石。一种语言方式的改变,实际是一个人思维方式的改变。用优秀的作品的语言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才能在写作中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写出新的语言。鲁迅说:“凡是已有定篇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都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高中学生正在语言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有必要让他们大量吃进许多优秀的成块的文章,通过教师的审美意蕴和写作技巧的点拨,使其迅速地在写作过程中运用。
我经过十余年的作文教学实践的思索之后,得出以下感悟:作文是动态智慧,不是静态的逻辑性知识,不需要多讲,而需要常练,那种靠讲解写作知识技巧而提高写作能力的做法是杀鸡取卵,是作文少慢差费的根源;作文更多的是即时性的直觉思维,它的路径只存在于定评的作品中,而不存在于生活的原生态粗糙的事件景物中。因此,那种一味让学生积累陈述性知识论据事件的做法是南辕北辙的,是作文不能写出个性千人一面“套板反应”的根本原因。
写作就是表达,思维、心志、情感是一团模糊的东西,文章最初的开端也是一团模糊的东西,即使是我们认为清晰可见的表达阶段,也大多是一团模糊的东西。如果我们从写作的“一团模糊性”探究开去,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模糊正是语言思维和语言智慧的特性,由此而得出,写作最重要的是写作语言的运用问题。写作的语言既是形式的,又是内容的,是“有意味的形式”,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共性必须通过个性来表达。你也许要问,难道阅读过程就没有题材素材的积累的过程?当然有,但是,再多的素材题材事例,如果不走进你的语言思维语言智慧之中,不被你的语言个性模块同化,那么,这些阅读得到的素材题材事例也不会成为你文章中血肉丰满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我认为,我们只要在读,读出兴味,读出美妙,我们只要在仿,仿出别人的格式,仿出自己的个性,用别人的杯子盛别人的酒,用别人的杯子盛自己的酒,用自己的杯子盛自己的酒,你就走在写作的征途上。
从这个维度上考察“以读带写”,我们将看到是读中的什么带动了写?或者说,读中的什么因素才能有资格有能力带动写?我认为,只能是读的文章中的语言形式审美意味哲理意蕴带动写,而文章中传达出的静态的陈述性的知识和内容无法带动写。由此可知,对学生写作最有用的读,不是读原生态的生活,重要的或者说更能解决问题的是读审美性的生活,读审美性的情感,读审美性的语言,这样,只有在形式上具有美的特质的东西,才能摇动学生的心灵。朱自清先生把真实分为现象的真实、逻辑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艺术总是在两个世界间往复徘徊,一个是有客体存在的行动的及其表现形态的现实世界,另一个则是被托尔斯泰和普鲁斯特看成“真实印象”的暗示之中隐隐约约显示出本质的虚幻的个性世界,一个依靠心灵感悟才能发现的世界。
比如,我也在让学生写随笔,我不让学生每天都重复写自己的原生态粗糙的生活。我知道,如果我放开手让学生写的话,我就会看到每周一次应付的生活语言大放送。学生需要一种审美性的语言支撑自己的写作姿势。有时候,我反躬自己的写作生涯,我觉得是那种游离或者说是超越生活常态的语言情感表达形式支撑我的想象和语言感觉。所以,我把每周一次的随笔练习当做学生“语言智慧的磨刀石”,我尽量杜绝他们把随笔写成自己生活粗糙语言和事例的大罗列大杂烩。我让同学们把随笔写作和阅览课结合起来。每周五上完阅览课,让学生在读到的东西中找到自己欣赏的文质兼美的300—400字的语段,抄下来,仿写一段。学生在仿写中既学到了选材谋篇布局择句修辞的技巧,又锻炼了想象力和语言能力,可以说是最经济最省事的作文训练方式。
这是随笔写作,大作文我如何操作呢?
我采取“专题阅读,意蕴点拨,审美积淀,读写结合”的路子,这其实就是用文本摇动学生的写作心灵。“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和思维是同步生成的。通过大量的语言材料的阅读,学生获得语言的同时也生成思维。阅读催生写作,写作激发阅读。围绕每次写作的话题,先印发一些与话题或者写作知识有关的名家或有定篇的作品,教师在学生写作前要专门上写作意蕴点拨课,课堂中心是写作思维和技巧的指导;作文讲评课也主要扣住学生作文中的写作思维和写作技巧的得失,而写作语言在大量阅读和随笔仿写中因熏陶濡染而自然生成。比如,“亲情”话题作文写作,我组织了一批名家的“亲情”文章,印制《含英咀华》专刊,进行写作思维和写作技巧指导。
用文本摇动学生的写作心灵,这其实是第二步。其中暗含着一个第一步:文本首先摇动教师的写作心灵。教师在选文读文中先要入脑入心入境,先要下水写作。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写作“亲情”类文章的时候就下水写作了题为《月是故乡明》的写父亲的文章,写物类文章写作时。先写了《读草》。自己的写作带动了学生的写作,自己的创作甘苦得失就是学生写作的最好借鉴。我认为,摇动教师的写作心灵是最重要的,教师的写作是摇动学生写作心灵的最好“文本”。
浙江宁波北仓明港中学 315800